1/
老旧单元楼的阳台边,住了两只麻雀,一大一小。
每天早晨,当整座城市开始苏醒时,两只麻雀也跟着苏醒了起来,随之也便拉起了新一天欢愉歌唱的序幕。
作为一种文鸟科麻雀属下的动物,两只生活在老旧单元楼阳台边的麻雀和它们的同类一样,也是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
它们毫不在意,更毫不害怕这些生活在单元楼里的人儿。或许在它们眼中,这群人儿就是它们的同伴,只是个头大了些,没有了翅膀罢了。
而对于生活在单元楼里面的人来说,每个早晨都能在麻雀的欢愉歌唱中,告别困顿,打起精神倒也是件幸事儿。有时,他们也会打趣地去想,这麻雀的歌声会不会也是麻雀们在交流什么有趣的话题呢?兴许吧!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邻里”之间,体现得淋淋尽致。
2/
还是这一大一小两只麻雀。
就像都市人追求生活品质,一步步将“刚需房”替换成“改善房”一样,两只麻雀为追求生活品质,也搬家了,而这一次,它们把家搬到了城市最繁华的CBD里一座高楼的顶层阳台边。
城市每日依旧苏醒,两只麻雀的苏醒也依旧。在都市白领们鱼贯入格子间的那一刻起,麻雀们的欢愉的歌声同时响起。只是这一次,这歌声不再悦耳,相反,更是一种噪声的存在。
“这哪儿来的两只臭麻雀,叽叽喳喳得吵死个人。”
“这麻雀有病吧,大早上的在那闹腾啥闹腾的。”
......
当然,对两只麻雀而言,它们似乎并未察觉到格子间里人们的不悦以及厌恶之情,继续歌唱着,而且这声音越来越洪亮。
终于,格子间里的都市白领们忍无可忍,捣了两只麻雀的窝,两只麻雀也不得不重新重觅住处。
只是,它们自始至终没明白,人还是那人,鸟还是那鸟,同样是在歌唱,为何结局完全不一样呢?
3/
两只麻雀没想明白的问题,人类倒是一目了然。结局完全的原因无二,就是因为这一大一小两只麻雀分不清环境的变化——
在某些环境里,麻雀们的叫声是优美的旋律;而在某些环境里,这些叫声就成了噪音的来源。
所以说,虽然只是没有鸿鹄之志的麻雀,但也还是得学会辨别环境,进而学会与周遭事物和谐相处。
当然,让麻雀学会辨别环境从实际角度来说,并不太现实。但是对像这两只麻雀一样喜欢不分场合“歌唱”的人来说,学会分清环境,约束个体行为恰是一件完完全全可以做到的事。
4/
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曾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一类完全分不清公共环境与私人环境关系的人。这一类人,他们似乎完全没有他人的概念,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
——
他们习惯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嬉笑打闹;习惯于在安静的办公室内高声电话,谈天说地;也习惯于周遭人专注工作时突然放歌一曲。
尽管旁观者嘴上并没说什么,也不会像捣麻雀窝一样将这类人捣走,但是我相信,他们在心里一定早早地对这类人心生厌恶。
当然,就这类人本身而言,尽管个体的行为在当前并未给他自身带来可见的负面反馈。但也请相信,量变到一定阶段必定将引起质变,这类人一定会得应有的负面反馈的。
毕竟,职场口碑这事儿会对个体接下来的职场生涯还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像是此前闲暇时候和离职的前同事们聊天时,他们总会提及起一个此前一道共事的人,而那个人正是分不清场合、约束不来个体行为的典型代表。
谈起此人时,他们把在职时压在心底不说的所有不爽不快“一泻千里”,更是表示,如果后面那个人想跳槽来他们公司,一定坚决地拒绝。
因为这个行业在本地本身圈子不算大,大家都是跳过来跳过去的,所以可以预见,这个为所有人不爽不快的人,之后若想跳槽,并且还想从事本行业,那估计是hard模式了。
而这,大概就是当有的负面反馈吧!
5/
亚马孙丛林里的一只蝴蝶拍一拍翅膀,或许就会引发北美的一场风暴。
一个持续性分不清环境,不懂得约束个体行为的举动,或许就会引起个体职场道路的变动。
所以,
一定要学会分清环境和场合,并且心存敬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