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讲一点王阳明的故事之圣人也有迷惘时

前面讲故事之前,曾有人评价,中国上下五千年,一共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后一个是王阳明,那半个人,是曾国藩。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文治武功,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奇人。

如此高评价之人在没有了解他生平之前肯定很多人臆想着他从小开挂的人生,但是若是当你知道王阳明30岁前都没啥出息你会怎么想,那么我今天再继续讲一段关于王阳明的故事。

上一次开车听到的故事,是他五岁之前的一些经历,但凡中国历史上诞生奇人,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怪现象,来衬托出这个人的不平凡。他五岁开口说话,一开口就能对爷爷通读的文诗词朗朗上口,可是,为何这样的奇人在30多岁都没有任何大的建树呢,最近有一首歌被林俊杰翻唱而迅速走红,歌名叫像我这样的人,其中有一句歌词,我觉得如果王阳明活在现在,或许会觉得写的是自己。歌词是这样的:像我这样优秀的人,为何30多年到头来,还在人世中浮沉。既然说到这儿,那么我就深究一下王阳明在32岁之前都做了些什么。

王阳明早慧,生性活泼,有一种惹人发火的好奇心,开口说话后,经常把爷爷王天叙追问得走投无路。王阳明早年迷恋象棋,被强迫取消兴趣爱好后钻研道教的养生术,为此经常被父亲王华打骂。12岁,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问老师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老师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王阳明摇摇头说“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后来还有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20岁,王阳明在乡试中金榜题名,但在来年的北京会试中落榜了,因为王阳明并未专心于八股文,并开始钻研道家养生术和佛家思想。他还产生了一套自己的想法,经略四方,没有平台;钻研朱熹理学,没有诀窍,倒不如另辟蹊径,去道教和佛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会试失败后,他放弃道教和佛家,开始精研辞章文学。22岁,王阳明离开北京回到浙江余姚,热情地组织了龙泉诗社,每天的生活都在和文章诗歌打交道。取得了一些灿烂的成就后他突然解散了龙泉诗社,重新拾起了久违的军事。23岁,王阳明回北京准备第二次会试。但他根本没有准备。24岁,王阳明在第二次会试中再次名落孙山。但他无动于衷,并没有因此伤心。在以后,26岁的王阳明回到了朱熹理学这座大山面前,有一天他在不经意翻看理学经典时看到了朱熹给赵惇(宋光宗)的一封信。信中有句话如是说:“虔诚的坚持唯一志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王被戳中了他多年来的毛病:始终不能坚持唯一志向,而是在各个领域间跳来跳去,也没有循序渐进地去研究一个领域,所以什么成果都没有获得。他开始重新学习朱熹的“格物致知”,但他心中一会怀疑,一会坚持,左右冲突,上蹿下跳。27岁,王阳明终于通过了会试,步入仕途,被分配到工部实习。第一个差事是为王越修建坟墓。28岁的夏天,王阳明见识了牢狱中的黑暗,并通过雷厉风行的手段废掉了一些多年的潜规则。29岁在刑部工作不到两年,他已身心俱疲。秋天,他请了一个漫长的假期,上了九华山,想转身跳到世外,无果。30岁,王阳明又请假回老家,不过这次他开始温习起佛经,全身心练起了引导术,后放弃。

看了王阳明30多岁之前的生平,有没有人觉得传说中的那个圣人,也没有那么传奇,这王阳明更像个胡乱折腾的富家公子嘛,这换到现在,就是大人们嘴里的败家子的形象嘛。大多数对王阳明30多岁之前的生平或许还有些许的嘲讽吧。其实我有一种感觉是,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这30年来,天才是迷惘和挣扎的,他不断在挣扎,有些天才挺过去了,想明白了,做出来了,就是内圣外王,挺不过去,或者抹杀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神经病。王阳明30多岁之前的生平,并不比任何一个人拿得出手。这个世界上多的是少年天才,而上下五千年却出不了几个圣人。所以如果你30多岁了,虽然非常努力或者执着于一些内心的追求,但是还没有什么建树或者你执着于纠结那些或许似乎永远也想不清楚的问题,我觉得,你大可不必太慌张,参透是一辈子的修行,有些事,不会太早,可能也没那么晚,刚刚好正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讲一点王阳明的故事之圣人也有迷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