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形成了这个世界。
什么是故事?
故事就是一套理论、一套逻辑;作用是建立群体的共同理想和信仰。无论是宗教,还是意识形态,本质上都是一个个“故事”。正是在这些“故事”的感召之下,我们人类个体之间才形成了理解世界的基本共识,进而相互建立起身份认同,形成了团体和国家。
一开始,人们靠着十分简单的故事,建立起了松散的社群,随着社群的不断扩大,人们又相继创造出了更多宏大的“故事”。我们不断扩大社群、升级“故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去解决更大的问题。
比如,在原始部落里,为了狩猎顺利,大家一起在画着野牛的岩壁前面比划两下,跳一跳舞就可以了;但是到了要对付洪水的时候,单靠几个部落就行不通了,于是,整条大河流域的所有部落开始用相同的仪式祭拜同一个“河神”,同时齐心协力治理水患。这时候,部落就变成了部族,往后,为了解决更大的问题,部族发展成民族、民族演变成国家,以此类推,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但是,由于各个群体的发展阶段不同,问题意识不同,在今天,同一个世界同时讲着不同的故事——也就是说,各类人群认同的东西是不同的。就拿人的身份来说,如今人们行走世界,基本身份几乎都是以国籍来划定的,但宗教、民族、部族这些属性也在被广泛采用。所以在这个发展不均衡、认同差异巨大的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研究如何移居火星的时候,最落后的地方还在讨论要不要处死另一个部族的俘虏。
这也会形成一种“文化中心主义”,通俗地说,就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人类历史的关键,而其他民族和文化皆为劣等的一种傲慢心态(有时会想人的固执、专制的形成)。
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这种认同差异导致许多矛盾与冲突,比如:欧洲难民问题、巴以冲突、克里米亚争端等等。这些争端过去有,未来还将继续。
二、故事遇到了“瓶颈”。
在人类的未来,这些还是次要;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全球性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变暖、核战争等等。但当下又出现了一个人工智能,使我们的“故事”遇到了瓶颈。
人工智能是随着大数据的积累与运用越来越强大的。
1、智能让我们“无用”。
智能不是意识,也不可能发展为一种“自由意志”,但是它绝对服从。
在未来,借助大数据算法的强大力量,人工智能可以胜任的工作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超市收银员、卡车司机这种偏重体力的工作,到不久之后的职业经理人、注册会计师这种动用脑力较多的工作,再到未来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这种需要极高创造性的工作。如果税收政策是计算机独立运算、按人类根本理解不了的超级算法来制定的,如果各国货币的结算功能被区块链网络和比特币替代了,个人的价值势必将降到历史的最低点。
由此而引来的失业问题,比“工业大革命”要深刻得多。我们不是被机器所代替,而是无法胜任。以前我们都有反抗、翻身的机会,但我们怎么反抗无用?
2、智能让我们“失去自由”。
与此同时,在大数据算法的精准判断之下,“自由选择权”也将失去意义。自由选择权一直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和尊严之一。但当人类的一切意识都被还原成了生物算法,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可以随时采集每个人的活动数据,精于计算的人工智能就能彻底把我们“看透”。
到时候,不再有什么事情需要人的“自由意志”来决定了,永远不会犯错的人工智能会帮你做出一切决定。一个人伤心的时候该听什么音乐,吃饭该点哪一道菜,该和什么样的人谈恋爱,该为哪一个总统候选人投票,一切问题全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推送出“最佳选项”,“自由”也将成为愚蠢的代名词。
此时,人类的情感何处安放?
3、智能让我们失去“公平”。
如果技术与技术之间,再产生“杂交”与“融合”,那问题会更多。比如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联手,问题就更多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基因重塑、细胞重生、人体改造、人脑连接电脑这些科幻元素就都将成为现实。拥有超能力的生化人和长生不老的超级高富帅将走出科幻小说,来到你我身边。于是,社会中的精英一族依靠着财富获得了更长的寿命、更强壮的身体、更聪明的大脑,此时,这个世界的“公平”还要怎么维系呢?
旧的“故事”已不再适应,新的“故事”还未开始,我们该怎么办?
三、解决“故事”瓶颈。
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们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我们本身就很无知,根本无法理解世界的复杂变化,即便不去思考那些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冷静思考一番,我们都会发现,自己实际知道的事情远比想象中的少,而要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多么懒惰或愚蠢,而是因为我们的智人族群本身存在一种认知方面的缺陷,那就是对万事万物的理解都过于依赖“故事”。
要解决当下“故事瓶颈”,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抛下各式各样文化中心主义的“故事”,以谦虚的态度,以沟通、合作、创意和富有批判性的思考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通过个人的选择来为自己的生命乃至整个世界赋予意义。
只有这样,在未来的算法面前,人类才有可能保留对自己的掌控权,保留下我们作为智人的尊严。
--《今日简史》
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