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亲子日记第249天2018.9.26.周三徐子涵爸爸

    昨晚因有事耽误了时间,女儿做完作业后挺晚了,只好让她早睡觉,而今天晚上有英语外教课,又没时间读了,所以今天的任务是把剩下的读完,欠的一遍放假后再补上,必须保证每天一遍,绝不允许偷工减料。

      今天发了数学的第一次单元考试,打破了女儿的最低分记录,中午放学上车后就开始哭,虽说对分数我并不是很看重,满分也很少得到我的表扬,看她这么难过,还是过问了一下,知道错误之处主要还是浮躁所致,便疏导了一下她的情绪,指出问题所在。说实话,我更关心的是她今天读经读的怎么样。

    附文

      一般人对于读经教育的误解,主要是不能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吸收。如果真的明白孩子在13岁以下生命的特质是吸收而不是表现,则一切误会都可以迎刃而解。

      判断13岁之前的教育成效,不是看他表现了什么,而是看他吸收了什么。他没有吸收到人类最高度最大量的文化智慧,他各科考一百分,他琴棋书画小有成就,他礼节娴熟彬彬有礼,他吟诗作对文采斐然,他出口成章能言善辩,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他该吸收时沒有好好地充分地吸收,已经给他今后整体的人生设定了一个局限,这个局限他将终生难以跨越。就像你只打了平房的地基,就很难指望盖高楼。

      教育的难处和智慧就体现在这里,你既要念兹在兹争分夺秒地让孩子去吸收,又要能够心平气和地去等待,即“绵绵密密用功,轻轻松松期待”。正如荀子所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这仿佛看不到效果的漫长的等待,是最难熬的。人都想把事情做好,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但多数人把事情做坏了,孩子成不了人才大才,只是因为急于求成,从根本上说还是缺少一点见识或智慧。教育是等不得的,也是急不得的,错过时机永难弥补,急于求成则拔苗助长。

      所以13岁之前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在一个单纯稳定的环境里,一群有教育热情、有爱心的老师,领着孩子老实大量地读经。知道孩子黄金的吸收时期非常有限,不过是十三年(其实对多数父母来讲,因为醒悟得晚,孩子读经的时间更短暂),所以一刻也等不得;因为孩子还不到真正表现的时候,所以不执著、不强求他有多么光彩的表现(当然孩子有所表现也不排斥,只要自然而然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六亲子日记第249天2018.9.26.周三徐子涵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