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好句第144天:《百位名人读书心法》阅读 ,是一条漫长的路

二十六、丁玲:看书要沉到生活里去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着有一种味道,很高的,可以忘掉一切的味道。享受很久了,在脑子里形成一种愉快的东西,有一天碰到一种思想,构成了一个主题,这些享受都活了。”她的主张是:“看书要沉到生活里去,书里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贯穿在一起。太清楚的人,太‘理论’的人,往往没意思....”

二十七、巴金:如牛反刍法

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如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二十八、梁实秋:随缘中讲求章法

梁实秋安排读书时间,采取分段读书法;一本好的书不一定要马不停蹄地一口气读完,每天固定抽出一段时间来看,固定速度,固定页数,持之以恒,慢慢领悟书中含意,收获更多。

二十九、王力:厚今薄古,古为今用

王力先生认为:“古书是古人知识和经验的记载和总结。”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人在继承古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之需要,对旧知加以修正,不断充实,不断创新,增加了新知。因此,今人的著作中无不包含对旧知精华的肯定,我们读书就不必再钻进纸堆里去重复古人的经验,而要把精力和时间放到利用已知去探索和创建新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十、老舍:不能叫书管着我

老舍是怎么读书的呢?

首先,广读,泛读。他自谦“读书没有系统”,实际上正像是蜜蜂采花粉那样,广采博取。凡是他觉得有用的知识,都尽量广泛地涉猎。正像他说的,“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湖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其次,快坊,跳读。老舍说自己读书常常“读得很快,而记不住。”这实际是一种适应短期吞大量信息的快速读书法。

再次,除广读,泛读,快读,跳读以外,就是细读,精读。包括书有几种英译本,不光读原著,还读评论。除读书外,老舍还十分注重向社会学习,“熟读社会人生”,从社会中获得各种直接的经验与知识。

三十一、朱自清:要求自己走在时间前端

朱自清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除了上课和休息,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与写作。基于现实生活的压迫,他比常人更珍惜有限的读书时光。

三十二、茅盾:读“爱读的书”

如何阅读文学名著呢?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茅盾在《杂谈文学修养》中建议,读名著起码“读三遍”。第一遍是粗读,快读。“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主要引起“情感上受感动”;第二遍是慢读,细细咀嚼,注意篇章结构;第三遍是精读,要一段一段地读,注意炼句炼字。

三十三、郁达夫:书痴的四种研读法

想当作家的研读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起码要弄清现代中国的语言文字”,第二步,要能领会社会各阶层人群的语言,以有“这些语言的意识、背景、现状与演进”,这就比较难了,就“必须要身入社会,苦苦地积累些经历”。然后再以自己的热情、见解和“诚实的态度、清顺的文字”表现出来,这样,文学作品就能得以成功。

三十四、林语堂:读书须有胆识,懂有眼光,有毅力

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他的一些观点如“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收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读书的气值相近为最重要”、“读书须读出自己的性灵来”,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三十五、邹韬奋:“宝塔式”读书法

现代著名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读书时是先测览一遍,对其中特别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一遍,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二遍,最最喜欢的便一有时间就看。这样,他读过的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最大,是广泛浏览,然后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邹韬奋把这种读书方法形象地总结为“福塔式读书法”。

三十六、冯友兰:知其意,明其理

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三十七、叶圣陶:最忌死读书

《读书二首》中写道:“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筞筞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其精既在我,化为血与肉,斯得读之用,书可高阁束。外此复有说,读书岂云足?尚有若干书,犹未经写录:或由理未明,或由见未熟。此虽不名书,并宜萦心目。庄云知无涯,无涯宁退缩?伟哉唯人类,探索永相续!”

三十八、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

写课堂笔记和读书心得,是毛泽东多年养成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他赞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格言。

三十九、梁漱冥:如何“无师自通”

在他看来,“所谓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最要紧的是在生活中有自觉”。而一旦有了“向上心”,便会自觉地刻苦读书求学,不会偷懒。总之,梁漱溟认为“向上心是自学的根本”,有了“向上心”,一个人就会自觉地加以自学。

四十、郭沫若:五种读书方法释略

郭沫若认为,读书方法有五种:为学习而读书、为研究而读书、为创作而读书、为愉乐而读书、为教育而读书。

四十一、陶行知:读之善用方为上

他觉得一本书是好是坏,可以合三种标准来加以衡量、判断:

1、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价值的力量。

2、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

3、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

四十二、胡适:“四到”“三好”读书法

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三好:夜读、喜在厕上、电车里读书、连贯式读书。

四十三、竺可桢:读书要文理兼融

竺可桢读书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把研究文史与研究物候结合起来,把史料记载与自己第一手的现实观测结合起来,从浩如烟海中的史籍中找佐证,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并及时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堪称一位通晓古今中外气候情况的科学家。

四十四、陈寅恪:独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主张看原书,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外,与许多老知识分子一样,陈寅恪读书也喜欢写批语,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随时写在书上,并成了他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四十五、鲁迅:随便翻翻也有学问

鲁迅的博学大家是共知的,而他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也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现学生读者介绍数种:

硬看(必读书籍)、专精(深入研究一门或几门)、活读、参读、设问、跳读、背书、剪报(无论什么事,如果 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重读。

四十六、陈垣:从目录学入手

1、从目录学入手,可以知道各书的大概情况。这就是涉猎,其中有大批的书可以“不求甚解”。

2、要专门读通一些书,这就是专精,也就是深入细致,“要求甚解”。

四十七、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四十八、梁启超:学问之趣味

学问之趣味,就像: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读书中的趣味亦是如此,唯有亲自阅读体验才方知其中的趣和味。

四十九、蔡元培:读书四字诀

蔡元培一生勤于读书,善于治学。他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四字诀:“宏、约、深、美”。

五十、孙中山:不可一日无书

孙中山先生一生喜欢读书,他经常说:“余一生爱好,除革命外,惟有读书而已。余一日不读书,即不能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抄好句第144天:《百位名人读书心法》阅读 ,是一条漫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