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网络中四  2018.5.8  持续分享299天

(文章作者:曾奇峰老师)

1.取消“网络成瘾综合症”这一诊断

取消网络成瘾综合症这一诊断,改成青少年上网相关问题。发明一个新的诊断名称,给孩子戴一顶疾病的帽子,无助于改变现状,就像告诉一个抽烟的人说它是尼古丁成瘾综合症一样,对他戒烟并没有实际帮助,孩子处在身心飞速发展的阶段,让他背上一个疾病诊断的心理包袱,只会有负面的影响,再者,一切综合症之类的诊断,都是现象学的诊断,不是病因诊断,因而也就不是真正科学的诊断,要警惕只会下诊断的医生,在很多情形中,下诊断是一些医生自恋的表现之一。

各种相关医学机构也不应该使用类似于网络成瘾治疗中心之类的名称可改为青少年上网相关问题干预中心之类的名称。

2.上网过多是成长的和关系的问题

不把孩子上网过多看成一种疾病,而将其视为成长的和关系的问题,长时间做某一件事情,并非都是疾病,比如长时间学习,并不会被诊断为学习成一综合症一样,但由于长时间上网,会影响现实功能和人际交往,并会对未来的现实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成长的问题,青少年都会有成长的问题,只不过这些孩子是以上网过度为基本特征而已,成长问题的核心是独立与依赖,控制与反控制,爱与恨之间的冲突。

关系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大多应该被理解为家庭关系问题在他,他身上的具体表现,而且现代心理学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而不是大脑里某种物质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是有的,但改变的原因,来自长时间的关系的刺激。

3.不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电脑游戏和网络

把问题推向外界,是相关人员推卸责任的表现,网络是一种中性的客观的存在,它本身并不一定会制造问题,比如很多人会将它变成,有利于自己生活和研究的好工具。

4.干预的重点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干预的重点不放在孩子个人身上,而放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单纯的希望孩子改变,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即使是有所改变,改变的,也不会持久,只有家庭关系的模式改变,或者说只有关系中的所有人都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才是巨大的,持久的。

把孩子的失控,理解为,反应性的,也就是说,这是对外界过度控制的反应和对抗。

5.以改善孩子现实人际接触为目标

干与不与孩子不再上网,甚至不以孩子少上网为目标,而以改善孩子现实人际接触为目标,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在操作上,既上网又学习是有可能的,健康的孩子,应该,既会玩,又会学习,干预,应该有更加长远的目标,只有改善了现实人际接触,彩绘是孩子将来有一个健康的,适应社会的人格,认为孩子上网,就一定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是对人的智力的贬低。

6.避免最坏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