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02之【学而时习之】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思维导图

在孔子的思想里,最为主张的就是通过理性去修练自我,而儒家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并不急于表现的。

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德行”。孔子主张“学”有三方面,分别是:“学的内容”、“学的方法”和“学的目的”。

到底“学”什么?

在古时候,古人通过学习“五经六艺”作为生活中的立身处世之本。

那么,什么是“五经”呢?“五经”为《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它包含了历史、生活礼仪、音乐、艺术、哲学。而“六艺”包括了礼、乐、射、驾、书计算。“五经”代表的是古人的文化知识,“六艺”代表的是古人的生活技能。

一个人学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之后,在适当的时机就要把这些所学到的技能、明白之后的道理、正能量的言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上去。

通过与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日常相处,来认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规范。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孔子主张学与思并用。如果只学不思,那么,学习也毫无效果,有可能考完试、做完作业就把它忘了,更不用说,想从中得到什么感悟了。而思而不学,那所思考的也就只限于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如果没有系统知识的支撑,人往往会陷入迷惑或自以为是当中。

所以学与思要并重,书本人人可读,但观点却是大不相同,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上。

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遇上一个能够促膝长谈的知己很难得。如果彼此在见解上能够与对方产生共鸣,即便对方是自己刚认识不久来自远方的朋友,这时候也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个人德行。

在古代媒体并不发达,要了解一个人很难,要想彻底解了一个人需要通过亲身接触或者通过熟悉的朋友介绍。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生活当中,认识一个人容易,要想了解一个人却很难;即便是熟人介绍的朋友,也是“一个苹果一个面”,他对你的态度与言行未必与你朋友一致。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分辩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的呢?

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要看对方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是时候,是否表现出着急或者生气。

如果对方表现出不着急也不生气,那么,这就说明对方具备了君子风度,反观自身的德行也是如此。

儒家君子的绅士风度往往是先自我要求,并不急于表现。想来这样的思想跟我们现代主流的思想恰好相反。

如今的人主张展现个性与自我,凡事都是以向外求、渴望得到他人认可为目的。

这就不好了。你说呢?(๑•͈ᴗ•͈)

静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而篇02之【学而时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