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情绪来到,接受情绪离去,这是应对情绪处理的理念,也是关键一步。敢于改变常规思维模式,抛弃无效应对方式,才有新思维新行为的出现。
大禹治水的故事耳熟能详,大禹成功不仅在于“三过家门而不入”投入精神,更在于“变堵为疏”治水理念的改变,换句话说正是大禹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教训,改变旧的无效思维方式,从而获得新思维指导下的成功。
情绪如洪水,尤其陷入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时候,来势汹涌,备受折磨,痛苦万分,这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
应对情绪的一般思维就是控制、压抑,类似鲧围追堵截方式治理洪水,效果当然不会好,可是又难以改变,因为我们担心“努力控制它都不行,要是接受它麻烦岂不更大!”
这是误解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不同规律,与物理世界逻辑推理正好相反,心理世界是反逻辑规律的,比如常说的“知道做不到”“站着说话不腰疼,事到临头才知痛”,说的就是心理现象,这与“一是一,二是二”的逻辑规律完全相反。
试图控制或者意图直接改变情绪为何无效,除了情绪作为典型心理现象,不遵循物理世界逻辑规律,还在于以下原因。
情绪包含四部分内容,分别是认知、感受、生理、行为,比如焦虑状态时候,认识上有莫名害怕担心,感受是紧张难过,生理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冒汗打颤,行为上有言行失常表情反常。
情绪感受与随之生理反应是无法改变的,我们痛苦时候这种感受就在大脑中,任凭如何处理无法消失,好比我们看3D电影,知道不是真实的,可是当画面物体快速移动到眼前,还是忍不住会躲避。我们不能命令主观的感受消失,也不能让植物神经系统停止工作。
而认知的改变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情绪的来源大都有刺激事情,我们知道影响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其看法,比如大学入学季开始,离开熟悉环境后,有人很快适应,有人焦虑难受。
当我们认知不能改变,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就很难改变,事实上,适应新环境对大多数人说不是太大问题,而自动思维才是导致我们糟糕情绪的根源,这又包括三种情形。
“绝对化”的不合理认知,就是凡事都会联系到“应该”“必须”,父母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必须优秀,不甘失败者认为自己必须成功,痛苦者认为自己应该不输给周围熟人朋友。这是道德要求内化严重,没有了“我喜欢”“我需要”的立足之地。
“以偏概全”不合理认知,过分概括化,则是用局部代表整体,自己犯一点点错就“全盘否定”自己,别人有了过失就“一棍子打死”,老百姓的话说“眼里容不得沙子”,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俊遮百丑”,人漂亮心地就美,反之受教育水平高则道德品质也高,男子汉大丈夫就要顶天立地。
“糟糕至极”则是一点小事无限拔高,上纲上线无底线,小孩子撒谎一次就担心道德品质败坏,一次考试考砸了认为一辈子完蛋了,典型人物就是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主人公,无意冒犯领导的屁大一点事,把自己搞的彻底歇菜精神失常。
这三种代表性的不合理认知理念,导致我们日常出现自动思维模式,成为应对世界的反应习惯,好似一只刺猬,总是在认知主导下产生糟糕情绪,因此通过直接改变认知困难重重。
唯有行为属于我们主观可控制的,这也是我们处理情绪问题的重要武器,当然使用起来需要技巧与技术,也是心理治疗行为疗法的理论依据。
直接控制情绪是不可能的任务,尤其改变感受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接受才是改变的开始”。
接受情绪来到,接受情绪离去,这是应对情绪处理的理念,也是关键一步。敢于改变常规思维模式,抛弃无效应对方式,才有新思维新行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