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录取结束之后,在小姨家辅导表弟写作业。他不问问题的时候,我就用手机看网上的帖子,大学生必备网等等之类的QQ空间、社群贴吧,看到有用的,就拿笔记在本子上,写了2个B5的本子,记笔记的方法、英语听力网站、香港中文大学推荐的100本书、杨澜语录、俞敏洪的演讲、李开复的书和他的分享、大学生一定要做的100件事、大学最好的教室是图书馆和运动场、以及一些情怀和鸡汤......一边写一边想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要怎么度过,四年之后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然后,带着这两个本子和行李箱,一个人去大学报到。中间的助学贷款、入学注册、行李置办都自己搞定,第一次彻底地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决定、自己负责的感觉,偶尔恐惧和焦虑,更多时候是新奇,特别享受那种搞定事情带来的成就感。
课程开始之后,我拿着之前写下来的那两个本子做对照,按写下的“指南”一条一条去做,每天6点半起床、上课坐第一排、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注视对方、认真写下有用的笔记和老师提到的参考书、拿着书单到图书馆一本一本地找、找不到的时候到机房查。
2015年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有限,很多书没有,网上的图书库只能馆际互借、而且还限制阅读页数,比较折腾,但也在这个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知识构筑的壁垒。于是,开始大量地刷公众号和知乎,刷到了亚马逊,刷到了动机在杭州,刷到了KnowYourself......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丛非从的《原来,懂比爱更重要》,借出来反复读,抄了很多笔记之后才还回去。那时候在参加青协的志愿活动,两个月里每星期花一个下午到麻园家馨社区儿童服务中心陪伴留守儿童,在往返的地铁上看完了那本书。之后,开启了我对心理学的探索。
这中间,专业课的课程表是空闲的时候,常常去蹭课,蹭过经济学院的《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蹭过物科学院的《量子物理》,蹭过信息学院研究生的《系统设计》,还有每周四晚在城建学院报告厅的“东陆讲坛”,每周五晚在图书馆西辅楼的英语角......蹭高数课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大气科学的学姐,她说他们物理数学都要学,还有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我突然间觉得每个专业都有每个专业的的高大上!某天在运动场跑步的时候,听到身后不远处有同学在讨论“那边的积雨云是运动的,受力点在东边,快回宿舍,一会儿雨要下大了”,在我跑第二圈的时候,雨真的下大了!嗯,真人版实时天气预报,大气的同学牛。
大二的时候,某一天写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实验报告,写到头大,想起英语老师布置的作业,随手从书架上拿出英语课本,打开的时候,突然觉得很开心,说不出什么样的开心,好像只是看到那些字母、哪怕不知道什么意思,都觉得莫名地开心。之后的某天在教务处网站看到辅修申请材料准备的通知,立马想起那天翻开英语书的愉悦和高考英语的132,觉得要不去辅修个英语?专业英语课的教材《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原版书看不懂啊,老师让用英文做Presentation给同学们讲啊,辅修个英语应该就能看懂了吧,计算机起源于美国,最新最先进的东西应该也是英文的吧,OK,就这么定了。随即查了辅修申请要求,填了表格,交了申请。2016年9月开始上课。
2016年买了Kindle,开通Unlimited会员之后,大量地读书、抄书,也随时关注图书馆的新书上架。在亚马逊浏览时,不经意间看到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看到简介里“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果断下单。紧接着,是一次又一次操作系统的升级和观念的刷新,把书里的很多章节抄了很多遍,抄在笔记本上、敲在电脑里、记在手机备忘录里,而后,把他的博客、微信公众号翻了个底朝天,截图、摘录、保存,反正就是把自己觉得值得去做到的、有必要更新观念的文字都存了、然后整理成了笔记,自我反省的时候拿出来一遍一遍地看,对照自己的行为一点一点地审视。
学了笑来老师关于朋友的定义、以及寻找线上社区之后,我在扇贝投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在Keep打卡,在水滴阅读读原版书,在得到购买专栏。到2020.5.30,扇贝打卡1629天;Keep使用1245天;得到1227天。随之认识了一些有相同兴趣的小伙伴,让我除了周围的室友和同学之外,找到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地方。
看完《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把作者在书里提到的书也找来看了,《少有人走的路》系列,那时候只有3部曲,3本都看了,还有The Craft of Research,Beyond Feelings,以及他后来写的放到知笔墨公开的书。那时候刚开始英语专业的辅修,外国语学院的老师教的好细啊——“英文省略号是3个点,中文省略号是6个点”;听力要听好几遍才能把整段音频完整写出来,paraphrase的短语不会、这里的语法不对......软件学院的魔鬼大三下学期有8个项目大作业,每天从早上8:30到晚上21:30都是满课,奔走在学校南边和北边不同的教室,中午的时间补作业。写完作业能看会儿Kindle,就可以说那一天过得很舒心。晚上回宿舍坐在桌前,熄灯之后要到电脑没有电,一般在凌晨两点结束一天。
辅修的时候碰到的一个学姐,是2013级大气班的班长,软院和大气都在南边,我们都要到北边的外院上课,然后就在辅修的课堂上成了同桌,跟外教说我们的专业、我们对辅修课程的感受,下课一起到食堂吃饭。她跟我说她到北大、南大、大气所参加夏令营碰到的同学,跟我说到希腊和德国交流的经历,告诉我学校每年都有出国交流的机会,可以去申请。之后的2017年,我真的申请到了出国交流项目,去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交流学习了10天;真的申请到了武汉大学软件学院的夏令营,三天的夏令营结束后我拿到了优秀营员,意味着保研可以提前录取、考研达到院线可以优先录取。
2017下半年,辅修、考研同时进行,每天上午4节课、每周5天是辅修,其余时间是复习。考研结束,开始准备毕业论文。某天浏览公众号的时候跟随跳转页面,关注到了傅盛、孤独大脑,之后又开启新一轮观念的刷新。同时看了《小狗钱钱》系列,《富爸爸穷爸爸》系列,区分清楚了“资产”与“负债”,能带来现金流的才是资产,其他都是负债,对“老鼠赛跑的陷阱”印象尤其深刻,也因此,在恐惧之中丧失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在考研未果后再次考研,现在看来是生存面前的一种逃避。
毕业之前收到图书馆发的短信,内容是我在2018届毕业生中图书馆借阅量名列前茅,让我到图书馆1楼领纪念品。签到的时候,我看到按学号和借阅量排列的名单,竟然成了本科生里的第一,有点意外。
考研失败离校前的那个学期,辅修课程在白天,花200块办了学校旁边健身房的卡,每天晚上都去练,跑步、器械、拳击,教练每天监督我的饮食。常常是,戴上拳击手套打完沙袋,已经3小时过去。不说体重减了多少,只记得那段时间,握起拳头的时候,小臂上的青筋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