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第二夜读后感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本章提到了“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主张人和人本质上“伙伴”的关系。这同我近日听武志红心理学课的“我与你”的关系本质上是相通的,只不过二者的表述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本书作者是用对话的形式来讲述;武志红老师用事例+说理的方式讲述。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听着武志红老师的讲解更舒服、理解得也更透彻,更易让我产生信服感。对本书作者的讲述我的感觉是读书过程中,一些打破常规、直击心灵的句子让我重重勾勾画画出来,可是等合上书,内心却并不觉得是深层次受触动,只是觉得嗯,书中讲了什么什么道理。这可能也正是书籍和网课之间的差别。本书第二章似乎是在立论,要到下一章才给出方法论;而网课将精华部分浓缩在一小时之内,用最精炼的语言阐述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听众大呼过瘾。

        武老师讲“我与你”的关系时,说“我”是内在的我;“你”就是外在世界。一个人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之前,还会有个“它”。这个“它”就是人黑暗的生命力。人在处于“它”的状态时,外部世界也会变成“它”,充满敌意的它。而这个充满敌意的它刚好与本书第二章所提到的感知到的外部的敌意相通。武老师说当人没有活出自我的时候,就会有“它”产生。

        书中此章节还提到了“不与任何人竞争,主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的说法,对这一说法我是听得进去的,因为19岁初恋那年,初恋男友无数次跟我讲“咱不跟别人比,只跟过去的自己比”,作为塑造我三观的领路人,初恋男友说什么当时的我都是当成至理名言的。时隔十年,曾经的这句话对我的影响随着分手后不再联系而变得越来越淡,以至于今时今日在书中看到这句话,再对照自己平日里爱比较的行为、念头,才发现这些年我其实没有改变。

        本章还提到了“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的理念,作者以为发怒是一种交流手段,是人在某种情形下不知道除了发怒之外还有其他更有效地语言交流手段。

        另外,作者认为阿德勒心理学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作者说“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这话太熟悉了,不就是说“人不可以改变外界,只能改变自己”;“改变别人的是神,改变自己的是人”。这是初中就听过的道理,不过这话产生不了让我改变自我的动力,因为不知道问题在哪儿,只拗着改变外在的行为对我来说只是一时的,至少目前来讲,我更认同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潜意识理论,认同如果意识没有触及潜意识,潜意识如果没改变,外在的行为就得不到真正地改善。我也可以喊一百遍、一千遍“我命由我不由天”,但具体到一个个细化的场景中,习惯、惯性的力量真的很强大,牵绊着人的改变。所以下一章作者提到具体的方法论了,我怎会不看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第二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