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书有没有用,在于你行不行动

上篇笔记写自己第一次觉得读晚了一本书,有朋友热心给我推荐其他书,也有人说这种书“一看就会,一做就废”,还有人质疑是拿了好处的软文。我不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别人,当然我也不接受别人的想法强加,知晓一百种好处和方法,你不动还是白搭,读书有没有用,在于你行不行动,愿不愿意把别人的好习惯,行动练习变成自己的。


读书犹如吃饭,主食是吃米吃面还是喝粥汤,取决于个人口味习惯,低迷时来点励志辣椒刺激下,焦虑时来点醒脑哲思镇静下,又或者偶尔灌碗鸡汤充充能量,按着自己的需要来,不必标榜优越,也不必打压数落,吃的舒服就好。


《认知觉醒》终于读完,短期内不会放回书架,计划放在床头多反复看看自己圈画的东西,阅读输出和写作是今年才觉悟到的习惯,不早,但庆幸开始。冥想凭惯性以为是参禅修习之人的事,看了作者的7个小球理论,感觉蛮有道理,类同卡耐基提到的“沙漏哲学”,所有的精力集中,一次只做一件事,反而是最高效的。


闭眼静坐,专注于感知自己的呼吸,每天持续10分钟,像健脑操一样每天锻炼,学着控制自己的思维离散,分心走神。决定试一试。


深度学习是自己一直想要达成的习惯,专注写了一篇文章,研究翻译了一段话,解决了一个难题,那种全情投入后所感知的精神快乐远非刷视频追剧的快乐所能比,奈何下一次有大把时间时,还是容易被热点和游戏吸引。


愤而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每日计划,苦苦坚持数天,一个假期的放纵就让垒积的意志破功。想实现的目标很多,对成效的渴望太强烈,信心满满地开始,热火朝天地做上几天,然后,就没劲了,灰溜溜地半途而废了。根源在于目标太大,不够具体细化,也在于难度太大,一上来就把自己逼得太紧。


保持在舒适区边缘,学习1小时太难熬,那就每天半小时,运动45分钟太痛苦,那就从15分钟开始,找一个自己能坚持下去的方式,让每天都有兴趣去做,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


“复利效应”和“增强回路”会让每一天的努力和意念以滚雪球的方式累积、强化,每天进步0.01,365天后,1就变成了37.78,反之,1则变成了0.03。所以,重点在于动起来,哪怕你只是选取一个微小的点。任务设下限,不设上限,背满2页单词有难度,那就每天记20个就好。专注30分钟会倦,那就每25分钟就主动给自己休5分钟假。


书中有句话觉得很实用,同样的道理摆在面前,有的人觉得是鸡汤,没什么用,有的人却觉得是干货,好用到不行。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有道理,而你自己暂时无法反驳,偏巧你又想做这件事,那就姑且相信别人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的行动。适则用,不适则改,与你何损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觉醒》:读书有没有用,在于你行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