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问题学生问题 操作观察思考体验明理——读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诊疗手册,感触颇深。读过王老师的这本书,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描摹叙述,耐心地找出病因),了解所思所触所看所为的心理基础(心理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成因),不是简单地上纲上线,而是做智慧型老师,切实转变学困生,追求教育高度和教育美。

问题学生,也叫学困生,差生,只是叫法不同。我们这里问题生,主要是厌学型与纪律型结合的差生。由于学困生学习差、纪律差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所以在低层次徘徊。

在第一章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几乎我们都中招了。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把任何问题都道德化,不承认学生的许多问题属于心理问题和能力问题,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思维缺乏逻辑性,工作方法主观化、情绪化,只会责备别人,不想反思自我,惩罚不见效的时候,又转而迷信“爱”,学校管不好,不切实际地寄希望于家长。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以“师道尊严”自足,以说服教育为能,以我说你听为要,所以,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反其道而行之。第二章主要是问题诊疗的正确思路,主要表现: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不搞“态度挂帅”,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并重,纵横向了解学情,确诊前,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确诊时,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确诊后,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随时修正之。多么简单智慧的教育箴言,是王晓春老师,长期观察研究尝试分析的成果,具有普适性与指导性。实际教学工作,指导教学,取得一定成效。

一、做数学实验,激趣启思明理践行

学习基础差,谈“数”色变,混天撩日,得过且过,是数学学困生的普遍心理心态。我完全抛弃一般人固有的成见,先问问你是怎么想的,看看我怎么帮助你。能发现存在问题等于改正一半。如果还是一言不发,那么,我将知识点如剥玉米般分解开了,质疑问难存在问题是什么?以及问题背后的成因,什么原因造成的?问到根上去。然后指导做实验,理解概念知识点的由来(学),再练习体味。像有理数四则运算,以及代数式化简与解方程技能的培养基点,是有理数加法。而加法中最基础最易错的是,异号两数相加情形。于是编成借钱还钱买东西,水位的升降等现实问题,帮助理解“定符号,再定值”的含义。学困生一下子明白了。看到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老师也笑了。

二、相信学生是向上的,尽管学习慢点,努力了,日积月累起来,发生质的变化,喜爱学习,学会学习

今天学会,明天又忘,这是最常见不过的了。遗忘正常,练习得少,悟得肤浅。需要及时提醒,多形式练习,不要表示厌烦,因为刚刚有点信心,有点感觉,十分脆弱,需要倍加珍惜。有理数加法运算,理解感受后,即做成口算题卡,坚持天天练;取出扑克牌玩加减计算,等等,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喜爱数学学习。

学不会,必有其内因,知识缺漏,不理解,没兴趣……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听听怎么想的,号准“学脉”,才能尊重学情,对“症”下药。这里,引导数学实验,动手理解,感受体验,非常重要。

三、数学实验,也要反复操作观察思考,才能启思明理

如果认为实验操作,做做就会,那就错了。相反,不断操作观察思考体验感受,才能启思明理。相对而言,数学实验比较枯燥无味,需要反复观察操作,说理推证。这就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做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不要说了就算完了。比如,折正方形。做到不难,难的是说到想到,难以做到。追问为什么折叠的是正方形,有不少认为,多此一举。一入小学,折正方形纯熟无比。为什么这么做,需要动脑筋,多表达,勤反思,从定义的角度去分析,同时再操作一遍。

数学素材展开,不外乎两个半名词俗语,知识点不多,但是抽象得很。如果强化记忆,好比散落的珍珠,难以调动。只有教师不厌其烦地引导学困生操作学习,才能使知识扎下根,运用自如。

总之,数学好玩,多加品尝,反复历练,自信喜爱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出问题学生问题 操作观察思考体验明理——读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