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的诗歌名篇《美如果有真来点缀》,说理中带着强烈的抒情,抒情中又蕴含着抽象的理性认知,整体又是对“人”的赞美,对“美少年”的赞美,对外表“美”、内心“真”的“人”的赞美!
在大诗人心目中,“美”不再只是属于高高在上的神,“真”也不再只是属于虚无缥缈的神,“人”同样可以像神一样,同时拥有“美”和“真”;特别是“人”在拥有了“美”的外表以后,再用内心的“真”来加以点缀,那么“人”将更加美好,更加崇高。
诗歌《美如果有真来点缀》,是莎士比亚用富含深情的歌喉,对“人”唱的一首颂歌!
无论是对刚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出来的人类,还是对于几百年后今天的我们来说,莎士比亚的“歌声”,都是那么美妙,那么动听。
诗歌《美如果有真来点缀》一开篇,莎士比亚就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美如果有真来点缀,它看起来就要更美多少倍!”
虽然是一句抽象的说理,但是诗人表述得简单直白,通俗易懂,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抓住诗歌《美如果有真来点缀》的主题和核心。
同时,开篇首句也点明了诗人莎士比亚在看待“人”美与否的美学观,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绝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外在,只有拥有更加高层次的内心美,一个人灵魂才是真正的“美”。
那么,什么才是高层次的内心美,那就是“真”。我们又进一步追问“真”是什么呢?诗人在诗歌中开始对此问题进行回答。
诗人的回答不再抽象,而是以玫瑰来打比方。诗人对玫瑰中的两种玫瑰进行对比,一种是“没香味的蛆玫瑰”,一种是“有香味的好玫瑰”。
在外观上看,在颜色上看,两种玫瑰毫无差别,完全是同一类型。自从被夏天的风吹开蓓蕾后,蛆玫瑰在枝头上随风摇曳,时时刻刻卖弄风姿,“玩得如痴如醉”。
可是,无论蛆玫瑰怎样妖娆,最后它还是不被人喜爱,也不被人敬仰,蛆玫瑰的结局只能是自取灭亡,黯然收场。
这是为什么呢?蛆玫瑰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下场呢?只因为它不像“好玫瑰”那样富含香气,没有“好玫瑰”所拥有的内心美,更不能像“好玫瑰”那样:在生命旺盛的时候花香怡人,在生命消逝以后还能被提炼出芬芳!
到此诗人的寓意已经十分明显,什么样的美才会在世间长存?只有像“好玫瑰”那样,在生命消逝以后还能被提炼出芬芳的“美”才会永在人间!
说完道理,讲完比喻,诗人开始直抒胸臆,对他那个深爱之人———“可爱的美少年”进行最直接的赞美和吟颂。
那位可爱的同时拥有着“美”和“真”的美少年,如果有一天你将老去,如果有一天你的生命也将消逝,如果有一天你的美也将消亡,而“我”将用最深情的歌喉,将用最饱含深情诗歌,唱颂你———
唱颂你的美,唱颂你的真,你的纯美内心,你的内在美德,你的不朽的“奇香”!
朋友,诗人莎士比亚的那个深爱之人,就只是那位“可爱的美少年”?
不!不是的,他是诗人自己,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刚刚摆脱束缚、挣脱枷锁的千千万万的文艺复兴人,他是千百年来前仆后继的你、我、他,以及千百年后仍将生生不息的全人类!
莎士比亚诗歌《你的长夏永不会凋落》附录如下:
美如果有真来点缀
英国·莎士比亚
呵,美如果有真来点缀,
它看起来就要更美多少倍!
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认为
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从颜色的深度上看,没香味的蛆玫瑰
跟有香味的好玫瑰完全是一类,
蛆玫瑰自从被夏风吹开了蓓蕾,
也挂在枝头,也玩得如痴如醉:
但是它们的好处只在脸上,
它们活着没人爱,也没人敬仰
就各自灭亡。好玫瑰就不是这样,
死了还可以提炼出多少芬芳:
可爱的美少年,你的美一旦消亡,
我的诗就把你的真炼成奇香。
(屠岸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