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国留下一千古难题,一千年后宋朝时,被此人用一则公告解决

无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或者古印度文明,都源于大江大河。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华文明实则属于农业文明,我国也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

农业文明和农业国度自然离不开兴水利、绝水患。这可以说是历代中华儿女孜孜不断的追求。自大禹治水,至现代水利建设,水文化凝结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璀璨文明。

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上创造了很多傲视的水利工程,比如先秦时期的郑国渠、都江堰,秦朝时期的灵渠,后来的京杭大运河,这些都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水利工程,那就是芍陂(quèbēi)

芍陂(quèbēi),也叫安丰塘,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寿县境内。

芍陂相传由春秋楚庄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兴建。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后汉书》,而在此之前,《淮南子》也有类似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

公元前601年,平群舒之乱后,楚国与吴、越结盟,对抗北方的晋国。为了击败这个强大的对手,孙叔敖便在群舒之地兴修水利,芍陂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

芍陂建成后,使附近一带每年都能为楚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成为楚国重要的经济来源。有了这个能源源不断提供粮食的基地后,楚国于公元前597年在著名的晋楚邲之战中,扭转了几十年前城濮之战失败的局面,大获全胜,楚庄王因此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安徽的芍陂比四川的都江堰还早300余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陂塘蓄水式的水利灌溉工程,享有“天下第一塘”的美誉。无论在人文领域,还是科学领域,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超凡智慧。

不过当年孙叔敖在修建这条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时,也留下一个千古难题。

事情是这样的,虽然芍陂富裕了沿岸老百姓,但当地有一陋习,一到天旱的时侯,沿堤的农民就在河道里耕田种地。实际上,现在社会也能遇到,比如把河边当成菜园子。

到雨季的时候,渠水上涌,这些农民为了保住自己的庄稼和渠田,又偷偷地在堤坝上挖开口子放水。使河渠中的水白白流走,失去灌溉之利益。

这种情况随着时间慢慢前进,越发的严重,于是到最后一条辛辛苦苦挖成的水渠,被弄得面目全非,基本无法使用,甚至演变成了祸害,渠道也经常发生水灾。

面对这种情形,历朝历代的苟陂县官员都有无计可施、一筹莫展。每当渠水暴涨成灾的时候,当地官府不得不调动军队去修筑堤坝,堵塞漏洞,浪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而且年年如此。

这个问题直到一千年后的宋朝,这时有一个叫李若谷的人出任苟陂县知县。当然,他也遇到这个难题。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李若谷出生于江苏徐州下辖的丰县。他是北宋早期的一代名相,历任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元老,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

李若谷出身并不高,从小父母双亡,他是个孤儿。为了改变命运,他发奋读书,最终进士及第。宋仁宗庆历年间,李若谷官至参知政事,推诚保德功臣、太子少傅。

李若谷这个人此人是一个颇具智慧的人,他很喜欢用一些智慧来处理复杂或者别人很难解决的问题。

比如他在任长社县尉时,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知州府衙建造军营工程,需要当地百姓运输木材。这时有的官员就趁机中饱私囊,以不合规定为藉口,将缴来的木材大多退回,以此来刁难输送木材的百姓,趁机收取贿赂。

李若谷听说后就分别把所用木材的长短、大小作为标准,放置在衙门院内中,让百姓们自己据此输送。此招一出后,问题解决,贪官们无计可施。

李若谷在山西并州也留下一个故事。

有一家,有一个独生子,不过这个独生子因故少小离家,在外谋生,等到回到老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了,父母也已经去世,只有他的叔叔健在,而且抢占了本来属于他们家的田产。

独生子回来后,并没有想过夺回家产,只求他的叔叔给点田地养活自己,但独生子的叔叔不想给,于是不承认有这个侄子,将其逐出门外。

独生子不服气,就将叔叔告到县衙州府,案子落到了李若谷手上。

李若谷想了想,心生一计,告诉独生子。

独生子依计而行,到叔叔家中多方挑衅,故意发难,甚至殴打他的叔叔。他的叔叔实在受不了,就直接说“那有侄子殴打叔叔”的道理,甚至以这个罪名将独生子告到了官府。

结果独生子的叔叔这才明白,他们的叔侄关系豁然开朗。最后李若谷判令独生子殴打叔叔,给予笞刑,当然他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田产。

由此可见,李若谷这个人的确有点本事,所以,这样的官遇到芍陂这个千古难题,他想彻底解决掉。经过一番苦思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

李若谷让人张贴出了一张公告说:今后如果再遇到水渠决口,官府不再调动军队修堤,全部抽调沿渠的百姓,让他们自己把决口的堤坝修好。

而这则公告发布出来以后,果然效果显著。从此,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去决堤放水,也就没人去种田。

为什么历代无人解决的难题,为何宋若谷一则公告就解决了呢?

利益而已。这则公告最大的厉害是大家无利可图,而且还要自己去修水渠。可以说李若谷充分摸透了人性,小老百姓无非是贪图小利,小利没了,自然就收手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李若谷,对人性的把握很到位。而历史上的李若谷的确是一位清正廉明、仁慈宽厚、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好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其撰文立传,称李若谷“质厚,长于治民,所至郡邑,去,多见思。”

他从一个基层小吏做起,最终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位极人臣。靠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样的官,就应该越多越好。

朋友,欢迎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秋楚国留下一千古难题,一千年后宋朝时,被此人用一则公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