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二)

      五行在中医学中,主要是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机能活动,以五行体系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然后在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建立了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五行的内在关系上,有生克制化,有乘侮胜复两种状态,两种结构模式正好建立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联系,生克制化是正常的生理变化,乘侮胜复是异常的。

    五行的两种模式,生克五行和中土五行都在中医学中有应用。先讲讲生克五行在中医的应用,五行在人体上,最直接就是代表五脏,木火土金水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一般来说,用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五脏的生理联系,用五行的乘侮胜复来说明五脏的病理变化过程。

      先说五脏分属五行,举例来说木的特性是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机能,所以肝配属木行。同理,心配属火行,土脾配属土行,肺配属金行,肾配属水行。这是五脏的生理特性和五行的特性相配。

      然后是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将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将人体的官窍,精神,情志分轨归于五脏。

        正常的五行系统之间通过生克制化联系在一起,那么正常的五脏也是通过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肝生心即木生火,肝脏为心脏藏血,肝的疏泄功能助心藏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心阳温煦脾土,这样脾才能发挥运化的功能,脾生肺即土生金,脾运化后,散精于肺,然后肺输布到全身。肺生肾即金生水,肺气输布水液下行养肾精,肺气肃降的特性能帮助肾气收纳。肾生肝即水生木,肾精是人身阴液之本,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这是五脏相生。

        然后用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水克火即肾制约心,肾阴上交于心制约心火,不让心火太盛,火克金即心制约肺,心火明亮向上制约肺金清肃太过,使肺气清。金克木即肺气制约肝气,肺主降,防止肝气生发太过。木克土即肝制约脾肝气条达,疏通脾土的壅滞之气。土克水即脾制约肾,脾运化水液,防止肾水泛滥。

      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总的来说就是,本脏气不足,则有生气补,这就是相生,若本脏气太过,则有克气制约,这就是相克。这样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还有一点我们需要认识到,那就是五脏的生理机能是复杂的,多样的。其相互联系也是复杂。就算现代医学也没完全解释这些事。五行是为了让我们过从整体上把握,更多的时候,要结合临床。

      下面说说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行学说,不仅可以用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而且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我们把这种相互影响称为传变,同样,传变也分为相生传变和相克传变。

      五行中把相生的关系称为母子关系,所以相生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是上一级的母脏之病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传肝,如果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血,肝肾阴虚则会出现肝阳上亢的表现。如果肾阳不足,肝阳不能获得温煦,则会出现肝肾阳虚的少腹和背部的冷痛,这都是母病传变子病,其规律是母脏不足,累计子脏,导致子脏亏虚,或者母脏子脏同时亏虚的病变。

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肝为母脏,而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就是子病及母,心血不足唱引起肝血亏损而造成心肝血虚证,可以出现子脏病实母脏也病实的状况,也能出现子脏虚母脏也虚的状况,还有一种就是子脏实而引起母脏虚损的“子盗母气”现象,比如肝火亢盛引起,下劫肾阴,以致肾阴亏虚的病变。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引起五脏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某脏过盛,而致其所胜之脏受到过度制约,二是某脏过弱,不能耐受其不胜之脏的正常克制从而出现相对克制太过,以肝木和脾土间的相克关系来说相乘传遍的原因就有“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两种情况,现有肝气郁结或者上逆而后引起脾胃虚弱称为木旺乘土。如果本身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克伐,出现头晕乏力,腹满痛泄泻之类的症,是土虚木乘的表现,也就是说,一个以实证为主,一个以虚症为主。

相侮是指反向克制为病。相侮也存在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太过引起的相侮传变,指某脏过于亢盛,导致其所不胜的脏不能克制它,反而被它克制的病理现象。比如,金克木,肺金肃降制约以防止肝木之气升发太过,如果因为暴怒引起的肝气亢盛,肺金不能制约过于亢盛的木气,而且被肝木反侮,出现急躁易怒面红耳赤,喘不动气,甚至咳血等肝木侮金的症状,称为木火侮金。因为不及引起的相侮传变,指由于某脏虚损,导致其所胜之脏出现反克的病理现象。如土克水,若脾土虚弱,不能制约肾水,造成全身水气泛滥不收发为全身水肿。

总之五脏病变都能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传变来阐释。如肝脏有疾,传变至心,为母病及子,传变至肾,为子病及母,病传变到脾,为相乘传变,传变至肺,为相侮传变。其余四脏,都能推导出来。理论是这样将,但还还是要从疾病的实际出发,用五行理论作为指导这样子。

    说完五行的在疾病传变的应用,再说一下五行对疾病诊断的应用。人是有机的整体,有诸于外,必有诸于内,其技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都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五行学说把人体五脏和自然界的五色,五音,五味等联系起来。构成了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视其外应,以知内脏。这也是我们以后要聊的人体的有形病理改变的中医变化过程。

      五行在中医治疗方面的也有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的色,味,按五行归属指导脏腑用药。按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控制疾病的传变和确立治法治则,也就是治未病。

      指导脏腑用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气味,颜色分五色,青赤黄白黑;以气味辨,则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药物和颜色气味以及脏腑是天然对应的关系,按照五行的归属来划分。青色药物,酸味药物是归属肝经的,赤色药物,苦味药物是归属心经的,黄色药物,甘味药物是归属脾经的;白色药物,辛味药物归属肺经;黑色药物,咸味药物归属肾经。然后在结合药物的寒热温凉和升降沉浮用药。

      在控制疾病的传变上,用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变到其他四脏。注意其传变规律,在治疗本脏的同时,兼顾它脏,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我们要知道,疾病的传变就是一个邪气进正气退的过程,所谓盛则传,虚则受,这是五脏传变的基本规律。在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结合具体病情和这个人的体质状况,辩证的施治,这就是中医的意思。

      在一个就是确立治法治则,依据五行相生的规律我们确立了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四个基本治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了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的方法。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可以确立有效的治则和治法。分清主次,这就是考量大夫的时候了,怎么去抓这个病根。

        还有简单说一下中土五行。中土五行在中医学中是建立了以脾土为中心四时阴阳理论体系。先是四时的相配,这里的土行配在四季各十八日,也就是说每个季节都有土行。这就是脾居中央的模式,中医上讲脾为孤脏,为脏气升降之枢,为后天之本,突出脾脏的重要性。还有就是中土五行这个模式,突出一个气机升降的特点、通过脾气的升降,带动四气的升降。这个以后再我们将藏象的时候在讲,这会先知道就好。

        说个比较有意思的想法,我们理解中的治病和真正意义上的治病不是一回事。现在大多数中医治病停留在调气的层面。说是治病还是不完全。比如,把这个病比喻成一条癞皮狗,调气是怎么个治法呢,用个肉包子扔远,然后可能有两种后果,一是这个狗跟着这个肉包子跑了,狗跑了病好了,但是这个狗还有可能回来。二是狗不吃这个包子,包子扔了,狗没走,病情缠绵不愈。哎,病根还没去除。更深层意义上的治病呢,可以这样理解,不用肉包子,用棍子,一棍打狗身上,这时候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棍子打在狗身上,狗知道疼了,跑了,而且再也不敢回来了。这是治病。另一种情况是狗打疼了,然后开始咬你,这个时候表现在人体上就用了药之后,病情没得到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势,这个时候其实是正邪交争最激烈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再换个更大的棍子狠狠的打这条癞皮狗,不怕它咬,把它打的不敢再来,就治好病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病快,准,狠。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行学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