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学习“家庭教育相关心理学知识培训”的课程,触动很大,尤其是学到0---3岁儿童的心理发展部分,更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婴儿期(0-1.5岁)的主要任务是安全感的形成。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是否信任,以及长大之后的处事风格,都是建立于婴儿期。
婴儿生下来仰赖成人照顾,因为成人照顾得好,他就觉得我是美好的,外面的世界也是美好的,他对外在的世界就形成一种信任感,内在就会形成安全感,产生“希望”的品质。
反之,如果一个妈妈对孩子的照顾不到位,延迟,不满足,就会让婴儿形成恐惧,会让婴儿认为,一定是因为我不好,所以才被照顾不好。他对于外在世界的心理认知就是,外在的世界不可爱,是冰冷的。这点对孩子以后的心理和成长影响巨大,这样的孩子内心是充满绝望的。
心理学家认为,越早期、越原始、越基础的心理认知对一个人随后的人格发展影响越大。而安全感是人类最基本、最基础的需要,它将影响孩子一生。
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前几天刚刚看了一篇文章,《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文中例子就很好地验证了以上说法,读来让人扼腕叹息。
A从小就是父母眼中无法理解的孩子:撒谎成性、小偷小摸、用铅笔戳同学,与老师顶嘴,随着年龄的增长,旷课偷盗,打架斗殴等更是司空见惯……
直到16岁,某天A喝了点酒,在回家的电梯里碰到了两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12岁,13岁),强行搭讪被拒,随后尾随进入两姑娘的住处,将两个小女孩杀害,并对她们的尸体做了不可描述的事。随后他竟若无其事的下楼回到自己家里,看起了电视。他居然在自家楼上杀人犯案!由于他的鞋子上沾了血,在案发现场留下了脚印,所以他很快就被抓住了(他哥哥看到鞋子上有血,报了警)。
社会各界无法理解,一个16岁的少年,为何会如此残忍?
于是心理学家去监狱调查,当问他:“如果让一切重新来过,你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举动吗?”
A若有所思,然后回答说:“我不知道,也许应该把那双鞋扔了吧?我就是因为留下了鞋印和鞋子上有血才被抓住的…”
在法院审判时,被害小女孩的妈妈情绪崩溃,不停地哭泣;A看到后愤愤不平地说:“他们哭什么?我才是那个要坐牢的人啊!?”
A至今依然不觉得杀人是错的,他只觉得被抓是错的,对于给两个小女孩及其家庭造成的伤害,更是没有一丝的愧疚。A已经冷漠到极致,冷漠到毫无人性。
这个冷血无情的人渣,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环境使然?心理学家继续对他的家庭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A的父母及近亲都行为良好,没有犯罪记录,甚至A犯案后,由于他亲哥哥的举报,才让案子得以迅速破案。一个普通的正常家庭,何以养出这么一个冷血的杀人犯?
最后心理学家从他妈妈口中得知,当A出生时,因为爸爸工作变动,他们刚搬家到这座新的城市不久。而在搬家之前,他们与两边老人住得特别近,也就是说在老大4岁之前,有很多亲戚老人帮他们照顾孩子。
而当A出生时,这位妈妈一边要独自照看4岁大的大宝,还要照顾刚出生不久的A。没有了家人的帮忙,这位妈妈被小婴儿搞得手足无措。大约从A四周大,就是刚满月开始,这位单纯的妈妈,犯了一个无知的错误。她开始将难缠的小婴儿A,独自留在家里,然后带着4岁的大儿子外出散步!
就这样,一个刚满月的婴儿,独自呆在黑暗的屋子里,连续哭闹好几个小时,无论他哭多久,无论他哭得有多伤心,都不会得到任何人的回应。这就是他早期生命经历中的经验,哭泣没有用,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的感受和需求……
一段时间之后,“他的哭闹没有以前那么多了。”这位妈妈误以为她解决问题的方法奏效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A越来越不像一个正常的孩子。缺乏同情心、冷漠、喜欢暴力,熊孩子,不良少年,直到他杀人进了监狱。
研究发现,那些充满压力的经历——特别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经历,会在生理层面改变幼小动物的大脑!即使在婴儿期,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压力,都有可能对大脑的结构和相关的生化反应造成永久性的影响。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是他们天性冷漠,而是他们的童年经历,特别是三岁之前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变得冷漠。而这种不恰当的养育方式,最终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伴随终生。
愿每一个家长,都精心陪伴婴儿,爱抚他,拥抱他,回应他,满足他。愿每一个孩子都被温柔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天使。
我是【520亲子成长迹】社群联合发起人:夏冰,我喜欢写日记,认同记录的价值,注重家庭教育,并愿意分享育儿心得。
一年52周,10年组成“520”。1周1篇育儿记录,10年之后,记录替我说出“我~爱~你”!
如果你也在做记录,并希望家庭的成长有迹可循,可添加夏冰微信号:745992887,或扫码加入520,我们一起相伴走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