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仅要“分”,还需要“合”

周日看到了樊登读书APP上更新了本周新书,名字叫做《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

看到“心智模式”这个词,我毫不犹豫地点开听了,然后连续三天,听了三遍。


第一次听到“心智模式”这个词,是听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有声书的时候。

如果问我最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说是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虽然没看过,但完整的听过,也算是对书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听后最深刻的印象就在于“心智模式”是造就我们行为模式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就是因为这本书,我对一个人的内在潜力以及心智模式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总结回顾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思维改变带来的改变是非常显著的。

以前遇到一件事情,我会把原因归结到外部,或者是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认为自己本就是那样的人,或者总是纠结于他人会对我有什么印象……然后慢慢地限制住自己的可能性。

但是现在,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会多问自己一句“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或者是“你还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慢慢地,我的人生态度也慢慢发生了改变,从消极度日,变得积极向上。

如果要说到背后的思维模式,大约就是从“这件事我解决不了”变成了“这件事可以解决,只是我还需要学习新的方法”。


说回《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这本书。

樊登老师在讲书的过程中,介绍了这本书的推荐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

史蒂芬·柯维在创建自己理论的过程中,有两本书给了他非常大的影响,一本是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另一本就是舒马赫的《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

书里提到了一个观点——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周围的事物,包括看待我们自己都应该从整体思维的角度出发,也就是我们应该把世界看做一个整体,而不是看作割裂的原子和分子。

可以说,整本书听下来,这是最让我有感想的一段内容。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是娜里跑的《用一年时间重生》,书里有不少梳理人生的工具,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位职场女性的案例——

这位职场女性每天需要处理很多常规内容,有时候还需要出差、加班,而她不仅能够高效完成工作,获得领导同事的认可,还有时间坚持写作、锻炼身体;工作之余运营社群,每个月组织线下活动和线上分享。除此之外,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而让这位职场妈妈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还能兼顾职场,有精力学习提升开启个人事业的法宝,就是把家庭、副业和职场都当做一个整合起来的练习场,而不是分割成彼此割裂的部分。

这是一个“合”的思维。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合”的思维模式,对我的冲击力很大。

我以前是小学数学老师,在一年级的数学书里有一个单元叫做“分与合”,安排在加减法之前,是希望通过“分与合”的概念为之后学习加减法做铺垫。

由于大部分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通常都学习过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学起来很快,所以与其说小朋友们是通过“分与合”来理解加减法,不如说他们是在用加减法去理解“分与合”。

即使这部分内容教了很多遍,我也依然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分与合”的概念,或者说是知识层面上理解了,但是情感层面上无法理解。

正是在看上面的那段职场妈妈的案例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需要学会“分与合”概念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很多的痛苦,都来源于割裂的生活。

以前我“理想中的状态”,是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娱乐归娱乐。

但当我真的成为了自由职业者,才发现学习、工作和生活几乎都糅在了一起。我在工作的时候也是在学习,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在生活,在生活的时候也是在娱乐……意识到这一点,我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吗?

我们时常习惯于把生活割裂成各个模块,并希望它们能够互不干扰,但……这很难做到。

我在2019年年底的时候,申请了一个公众号,希望能把自己学习到的那些知识分享出去。当时我的想法是:我想要分享自我管理的经验,那我把自我管理分成健康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多个板块,然后先选定一个版块的内容先输出,等这个版块的内容整理的差不多了,我再换另一个版块的内容再进行梳理输出。

我当时在写文章的时候,写着写着就会写到其他的领域板块里去,可能我在写健康管理的内容,写着写着就扯到了情绪管理;写时间管理的内容,写着写着就写到了目标管理……那时候的我还没有“合”的思维,只是觉得“我今天写的是这个板块的内容,就不能出现其他版块的内容”。

然而事实上,不管是哪个领域里的知识,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所有的知识都不可能单独割裂存在,必然在讲着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牵扯到其他内容里去,这不仅是知识上的关联,有时候也在于个人对于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类比的能力。

所以当时,我写文章写得非常不愉快,写了两三篇文章之后,也就很难在继续输出了。这其实也是“分”的思维造成的。

再举个最近的例子,也就是我自我管理手帐的整合升级。

做了一年多的手帐,我从来没有发现过有什么问题,只是当我想尝试去做一些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之外的手帐,比如说美食手帐、读书手帐、观影手帐的时候,我完全没有这个时间。

看看网上的手帐达人都有自己的体系,为什么她们来得及做,而我来不及?我以为是我时间管理上的问题,是自己的效率太低,拼命地想着要提高效率。然而结果是,我依然没有时间去学着做其他的手帐,还把自己搞得异常疲惫。

后来得了一些契机,造成自己时间不够用的原因并不在于我的手帐上,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思维。

我以前用的是“分”的思维在做手帐,觉得想要管理好自己,就需要把要管理的内容一项一项的列出来,每个项目占一个模块,像是搭积木一样的一块一块“搭”进手帐的每一天里,画的版块越来越多,自然是越来越花时间的。

后来我发现,如果我把一些数据适当的进行整合,比如说起床时间、睡觉时间、阅读书目等等放在一个页面里,减少每一天的记录板块,不仅方便对比数据,还能减少画模块需要的时间。所以当我把一些模块都整合到一页上之后,用在排版上的时间大大减少。如果说以前一个月有20天都在画我的自我管理排版,那么现在一个月我可能只需要集中两三天画排版就足够了。

用了“合”的思维之后,做手帐这件事给我带来的痛苦和压力也瞬间减轻了。(这个“痛苦”指的是我没时间做其他的手帐,不是做手帐本身……)


写了那么多,虽然看上去有点像是在表达“合”的思维要比“分”的思维好,但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生活中不仅需要“分”的思维,也更需要“合”的思维。

“分”与“合”本就是一体,抛开“合”谈“分”不可,抛开“分”谈“合”也不可,这是一个“适用边界”的问题。就比如说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需要以“分”的思维更多的了解有关这个领域相关的那些内容,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个领域下的所有版块的内容,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这一个领域。

学会适时的转换“分”与“合”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不仅要“分”,还需要“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