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到底是古风还是七绝?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共有两首,都不是律绝。

贺知章的一生官运亨通,寿长体健,算是诗词史上不可多得的顺达人士。所以他的诗作开朗清新,朴实无华,少有雕琢。他是陈子昂同时代人,却经历了李白、杜甫、王维、宋之问等诗人的大爆发和近体诗规范时代。当格律体成型的时候,虽然立刻得到上层文人的喜爱和推广,但是作为这一过渡时期的诗人,古体诗和近体诗同时创作基本上是以习为常的事情。李白虽然也写七绝,但是歌行体成就更大。

他们裹挟在诗的格律进化历史中,并不自知。所以,那个时期的绝句也都是从古绝开始往律绝进化,不合格律是常有的事情。后人为了方便分类,还特地为他们的诗创造出“折腰体”之类的名词。

但是宋以后,到今天,我们就可以凭着平仄格律关系很简单地判断出古体和近体。一是因为现今格律早已标准化,基本上不会有异议。顶多也就是“折腰体”到底算近体诗还是古体诗之类的问题。这个其实问题不大,大家求同存异就好。

来看《回乡偶书》之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们标出首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按照首句平仄推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如果符合就是律绝,如果不合即是古绝。这是首句仄起押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标出《回乡偶书之一》的平仄,看看和七绝仄起押韵格式是否相符合: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七言近体诗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就是在奇数字位置有些是可平可仄的。所以我们看到第二句第三字“无”发平音是没有问题的,前两句是合律的。后两句上下是相对的,同样第三字发音相反我们不用管,但是后面三字出句“平平仄”变成了“仄平仄”,对句“仄仄平”变成了“平仄平”,这样是否有问题?

这其实是没问题的,对句“平仄平”可以看做是对这一句首字发仄音造成整句孤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音)的拗救,同时也对了出句“仄平仄”。

所以这首诗的是符合近体格律诗七绝仄起押韵格式变体的。

等等,第一句话不就说这首诗不是律绝吗?

这是因为另外一个原因。韵脚“回”、“来”在平水韵中是“十灰”部,而读音更像的“衰(cui)”却属于“四支”部。也就是说,按照平水韵来说,这三个字不押韵!如果是第一字不押韵,还说得过去,那叫做“孤雁出群格”,而这里是双数句尾不押韵。这肯定是出律。

所以,完全可以断定这就是一首七言古绝,简称七古。

再看《回乡偶书》之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照例得出首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注意'“别”字为入声字,发仄音。这也是仄起押韵格式(首字不论),平仄关系和上一首诗应该是一样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再标出全诗实际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先,这里二三句失黏了。如果只是二三句失黏,还可以判断为折腰体,但是我们看三四句的第六字都发平声,这就是很明显又失对了。既失黏,又失对,完全出律。

别的都不用看了,这首之二也是古绝。

所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共有两首,都不是律绝(七绝)。

当然,这并不影响都是好诗。只不过是我们把它划分在古体诗中的古绝而已。

贺知章绝不会想这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到底是古风还是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