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解剖学在中医界的突破

近代科学史的开端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早两个世纪。

15世纪下半叶到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确立,这段剧烈变革的时期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科学发展史构成了这段历史的重要内容。世界近代史一般都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写起。

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对中世纪黑暗统治的反抗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制造舆论,从而最后夺取政权。

诸多观点认为,真正打击中世纪神权的,是1543年哥白尼发表的自然科学著作《天体运行论》。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都在宣扬人的完美,主张放松宗教束缚思潮和个性解放,但都不如自然科学对旧制度的攻击更有效。

大体解剖学生近代医学中最先发展起来的基础学科。它不需要复杂的研究手段,需要的是大无畏的科学精神。在西方,解剖学的发展首先要打破神权的禁锢、冲破教条主义的经院哲学。

维萨里的《人体之构造》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同一年问世,自然科学战胜神权的格局已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在此后的自然科学发展极为迅速。

19世纪50年代以后,近代西医开始真正传入中国,在中医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医界对新的思想方法都很排斥,但也不得不承认西医解剖的精详。

在中西医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医林改错》起到了积极作用。

1830年,在古代和近代的交际之时,《医林改错》首次刊行。在1950年之前,这本书平均每3年改版一次,一共近40次。这本中国人写的著作和西方学术思想非常接近,如果没有这本书,中医界对外来体系的排斥会更加绝对。

《医林改错》的作者王清任,出生于1768年,河北玉田人,长期居住在京城,一生行医。他只有《医林改错》一本书,但却比清代任何一位医学家对近代医学的影响都大。《清史稿》中把他作为最后一位医学大家有所提及,说他是中国的解剖学者。

不同于以往中医著作神秘玄奇的坏风气,王清任的风格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医林改错》开篇立论,说不谈阴阳、五行和运气,少说经络循行之理,指责岐伯、鬼叟区、扁鹊等“圣贤”误人匪浅。所以在当时的“卫道者”们骂王清任说“邪徒”、“狂人”。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表达的核心思想是“诊病当先明脏腑”。为了了解脏腑,他常常去去刑场、义冢查看尸体。

其实《内经》中有一些解剖生理学的内容,也有从人体构造出发研究医理思想的苗头。只是《内经》的主导思想是重视人与外界的关系,对人体内部构造不是很重视,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对人体内部构造就越来越忽略

宋代以后的学者写书,一定会提到《内经》,但是很少有引用解剖生理内容的。毕竟很少有人会去质疑经典不够完美。

在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粗浅的时候,结合了唯物辩证法的五行六气的推论法,保守且实用。但一门学科要发展为更精密的体系,一定是得冲破保守束缚的。

近代实验医学所遵循的方法论,是由实验研究逐步弄清人体内部的详细构造和生命过程的各个细节,揭秘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医林改错》的价值就是早早的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向传统的中医学术思想方法提出挑战。

中医的传统归纳法在分析认识对象的内部结构上遇到了大难关。一方面是看对的系统庞大,一时不能弄清楚它的结构;另一方面是现代手段还不能确定其结构。

但近代实验科学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眼前的实用价值。曾经人们认为不值得血液循环照样能治病,但经过解剖学家300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分化出了生理、病理、组织、胚胎等多个学科。

在近代实验科学中,寻求结构和功能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实验没有弄清楚它的构造,这项研究就还没做透。就要随着近代科学对自然界各种对象内部构造认识不断深化,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永无止境。

现如今,没有人怀疑这些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了,人们认识事物的科学研究中要借助各种仪器。

至于中医的归纳和分析法放在现代,就更需要严密的实验设计、细致的观察、精确的数量概念,还有现代的研究手段了。

参考文献

叶心铭.王清任之医学思想及其方剂.载《江西中医药》1955年第5~6期

丁鉴塘.清代王清任对与解剖学的贡献.载《中华医史杂志》1955年第4期

赵洪钧著.《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学苑出版社.2012年9月

我是太子爷,欢迎打赏。

你可能感兴趣的:(近代解剖学在中医界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