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录|毛孩哭,娘杀猪:记忆深处的催眠曲

毛孩哭,

娘杀猪;

毛孩睡,

娘磕碓。

嗷(三声)——嗷(三声)——

毛孩睡着了。

 

毛孩哭,

娘杀猪;

毛孩睡,

娘磕碓。

嗷(三声)——嗷(三声)——

毛孩睡着了……

毛孩,是皖北人对幼儿的特别昵称。特别是男孩子,人都爱称毛孩,毛毛。过去有的人的小名,就是毛毛。家有一个毛孩,一家人都跟着转。睡着了,人在旁边守着;醒了,顺手在胳膊弯里抱起来。


幼儿,尤其是怀里抱的孩子,爱哭闹。大人越是忙,他越是哭,一刻也放不下。一放下,就哭声震天。特别那些睡颠倒了的孩子,天一撒黑,他就来劲了,弄得大人无法休息。对这样的毛孩,怎么哄着她睡,就成了难题。


在过去,皖北人对那些幼儿,有一个哄睡着的办法,就是妈妈或者奶奶,怀里抱着孩子,一晃一晃的,嘴里还得不停地轻声哼唱——


毛孩哭,

娘杀猪;

毛孩睡,

娘磕碓。

嗷(三声)——嗷(三声)——

毛孩睡着了……


毛孩哭,娘杀猪。是用杀猪的嚎叫声,来吓唬孩子吗?也许是的。但很明显地,又不是真的吓唬。因为杀猪的,是娘。娘和孩子之间,具有一样天然的温情。毛孩睡,娘磕碓。这个话的意思,就很明了:只有毛孩睡了,娘才好干活啊。干什么活呢?磕碓呀。嗷(三声)——嗷(三声)——,一连串轻轻的、舒缓的“嗷”,再加上“毛孩睡着了”的期盼,如此反复咏叹,不出十几二十分钟,那孩子就会在晃晃悠悠的舒适感中,沉沉睡去,进入梦乡。


这里说说磕碓。磕碓,其实就是磕碓舀子。从前皖北的碓舀子,多为石器,即石头中间凿个光油油的洞,用一根短小的石柱或者铁棒,向里面不停地撞击。我记得,那时农家吃芝麻盐,就是先要在碓舀子里磕一磕芝麻。这样,炒过的芝麻,才有浓香。还有吃蒜泥,也是在碓舀子里,磕碎的。即将成熟的麦粒儿,同样也是在碓舀子里磕,去皮,才变成麦仁的。用这样的麦仁烧煮稀饭,恰是孩童早餐的最爱。


并不明白事理的怀里抱孩子,并不真的知道娘杀猪、娘磕碓,与哄他睡觉之间,存在着怎么样的逻辑关联。但在皖北,人们在哄孩子时所哼唱的这个段子,却颇为流行,而且效果很好,有的甚至立竿见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歌谣录|毛孩哭,娘杀猪:记忆深处的催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