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能自省,会倾听,会说话的父母

      今天学校期中考试最后一天,我在办公室加班,突然有个初三的孩子弱弱地走过来,怯怯地说:“老师,能借您的手机给家长打电话吗,我准考证忘记带了。”

        我一抬头,看到一个满脸自责,内心焦虑,些许惶恐的男生低着头,很谦逊地看着我。内心多了一些感动,这是个一个有礼貌,知对错,会想办法的男生。

      递给男孩电话,“嘟嘟”“嘟嘟”“嘟嘟”三声后电话接通了。“妈妈,我是某某某,你快去书房,我的准考证落在家里,妈妈能送来吗?”孩子的客气语气少了几分,说话也不那么条理清楚。

      “你在哪里,你为什么不带,你有心吗,自己的事都不能好好对待……”电话里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在电话外的我都能感受到那位母亲的愤怒,责骂和不满。我以为这位母亲不会给孩子送准考证,但送骂了一顿之后,那位母亲又突然说:“好,你等着我送来。”孩子很不好意思地把手机递给我,觉得很尴尬。

        我报之一笑,安慰到:“别担心,好好考,妈妈在担心和着急。”

        孩子离开后,我却久久不能平静。明明是一个爱护儿子,总是帮助的儿子的母亲,可是被她一说完,孩子不愿听,自己不会被理解。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父母的教育、关心也莫名的反感和陌生起来,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如果父母的说话方式不当,很容易产生家庭矛盾,也会让孩子的叛逆情绪加重。所以作为父母必须要学习了,断不能按照惯例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里,每个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首先分清楚问题归属。而问题归属的关键是:这件事给谁带来了影响(物质、时间、感受),是否影响了谁的满足需求。而父母在面对问题的惯性思考就是:问题归属。

        问题归属分析就是自省。这位母亲因为孩子忘记带准考证而生气,认为他丢三落四,并且自己还要送,因父母的需求无法满足,所以父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比如心烦、沮丧、着急、烦躁、愤怒等等,这些内心的感受都提示:我进入了“父母拥有问题”区域。孩子没带准考证,考试不能顺利参加,老师会责罚,孩子担心害怕,这就进入了孩子问题区域。两者都在问题区域,面对这样的状况,家长需要的是能积极倾听,并能通过自己的表达,让孩子受到影响,从而向我们希望的方向迈进。

      戈登博士总结了一下,父母惯常的沟通方式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直接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解决方案做,典型句式“你不可以……,你最好……,你为什么不……,你如果不……我就……(威胁或奖励)”

        第二,父母说的话带着“贬损信息”,带有攻击性,通常意味着“贴标签”和评判,典型的说孩子“你真不乖、没礼貌、没家教、不听话、太懒了、真没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都属于这一类。

        贬损信息不利于沟通!我们的解决方案通常只考虑了自己的需求,没有考虑孩子的需求。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会感到“不被尊重”,无效沟通的方式都是“你——信息”

      “我——信息”,则把主语变成我,把评判变成了客观、中立地描述行为,着重表达该行为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和感受。我信息,要运用“行为+影响+感受”。第一个是行为,就是客观、中立地描述对方的行为(不带标签或评判);第二个是感受,也就是孩子的行为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第三个是影响就是孩子的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具体、直接的影响(通常是时间、金钱、效率、物品等),这个影响通常发生在当下,或者不久的将来。

      “我——信息”的父母表达方式会让我们能有艺术,有效地沟通。

        如果母亲用“我——信息”的表述是:儿子,你考试忘记了重要的准考证,很着急,很担心,可是妈妈现在也有安排,我现在给你送过去,就会耽误和打乱我的安排,我也很慌乱,而且会很担心你着急而耽误考试 ,今天我送过去,但下次希望能让我们都有序。

        学会表达,学会表露真实的情感,而不隐藏,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知道你的想法,知道带来的影响,知道你的顾虑,这样更能学会体谅和接纳。

        我们要:permission to be human(如其所是)。接纳人性,接纳人性里的那些不美好的感受,害怕、嫉妒等等。接纳了害怕,勇敢就不是不害怕,是更有勇气一往无前;接纳了恐惧,恐惧就不会控制我,反而我会尝试更宽心。其他情感亦如是。

      愿我们一起做一个能自省,会倾听,会说话的父母,做一个会说话的大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能自省,会倾听,会说话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