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 游』人在淮安④ 恩来,故里


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总理生于斯长于斯,并在此度过了十二载的时光。

如今在淮安,还保留有两处周总理当年生活过的故居,一处在楚州区的驸马巷,是周总理诞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另一处在清江浦楼对岸的里运河畔,是周总理少年时代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后者,淮安当地称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那里如今是淮安市的闹市区。淮安生活一年,往来间常从那里经过,有些见怪不怪了,但细想来,却还是说不清楚它的位置,也没有腾出时间来造访瞻仰,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楚州的总理故居还是去过的,是在那年里的六月间,那天下着小雨,办完了事,雨也停了。心血来潮地想去找寻刘鹗的故居。想这刘鹗也应算是淮安出来的名人了,然而在当地打听知道的人并不多,如此误打误撞地走到了西长街上,在那里见到了一个牌子,指示着周恩来总理的故居。这应算是无心插柳的缘分了,于是便随着指引走进了那条狭窄的驸马巷。

驸马巷7号是总理的故居,一座再普通不过的苏北老宅,垒着苏北所常见的那种青砖墙,顶子上掩着老宅子常用的那种灰瓦,这里有着苏北民居常有的那种局促,也弥散着老宅子的暗旧和湿漉漉的气韵。光阴从这里悄然逝去,使一砖一瓦无可奈何地染上岁月的痕迹。

原本这光绪年间的老宅,也是应同周遭的建筑一样的,在岁月的侵蚀下轰然塌掉的,只一个伟人曾经的一声啼哭,让它成为了不朽。

公元1898年3月5日凌晨,这处宅子里的二儿媳——万氏十二姑产下一个男婴。据说万氏临盆时,梦见鸾鸟入怀,婴孩的父亲周贻能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因而就给这个刚出生的小娃取乳名叫做“大鸾”。

鸾鸟者,凤凰也,《山海经》说,“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想来这时的贻能初为人父,自然喜不自禁,于是便把自己最美好的祈愿寄予给这个小娃。然而当时的他是不会想到的,这只鸾鸟不但要一飞冲天,还要改天换地,并与他的同志们一起缔造出一个新的中国来。

大鸾的生父周贻能,虽在清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中读过书,但他的职业生涯却并不得志,多是做些文书之类的小职员,而且常年漂泊在外,顾不得太多家事。大鸾出生时,共居于这个院落里的这个大家庭,虽还庞大,但也繁华褪去,风光大不如前。那时大鸾叔伯一辈的男子,多是要在外谋事情的,因而在这处宅院中,给大鸾的童年乃至终生留下深刻印迹的,倒是与他朝夕相伴的三个“妈妈”。

第一位的,自然便是他的生母。生母万氏是清河县知事万青选的女儿,在宗族中排行十二,人们又称呼她为“十二姑”。十二姑性情开朗,聪敏能干,二十岁嫁到周家,便主持起这一破落大家庭的事务,她左右逢源,精明果断,总能将事情处理得妥帖得当。



这位十二姑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无论是婆家、娘家还是亲戚家,遇到难事,都少不了请她来周全,人们说,十二姑到了,事情也便摆平了。这样精干的做事能力,想来是要对童年的大鸾有着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大鸾出生时,十二姑因病无奶哺育,家中请了生活在淮安府东郊的一个农家妇女——蒋江氏,来做大鸾的奶娘。自此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便与大鸾结下不解之缘,大鸾也亲切地称呼她为“蒋妈妈”。

这位蒋妈妈虽然家境贫寒,却心地善良,为人也勤劳朴实。他经常带着大鸾走出这座院落,带他去看庙会,赶集市,带他走门串户,访亲拜友,我想那个质朴的女人,或许是在无意间推开了一扇窗,让住在深宅子中的大鸾看到了一个新奇又充满生机的天地。

这位蒋妈妈不仅给了大鸾社会常识的启蒙,还经常领着大鸾下地干活,感受劳动的快乐。如今故居中还保存着一眼水井,井的石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当年的大鸾就是在这处水井旁,与蒋妈妈一起提水劳作,并在自家的后院里种瓜浇菜的。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和他们提起了这眼井,他说,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尺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这些都是十分鲜活的记忆,不知道那时间里整日操劳国事,日理万机的总理,在看到自己的老乡时,是否也又想起了那位朴实的农家妇女——蒋妈妈呢?

大鸾八个月的时候,他的小叔父周贻淦病逝。贻淦无子嗣,在他临终前,周家把大鸾过继给了他,如此在大鸾的童年生活中又走进来了第三个“妈妈”,她便是既是他的婶娘,又是他的嗣母的陈氏。陈氏也是青江浦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诗词、戏曲、小说和绘画,是个才学出众的女子。只是不幸,刚刚嫁到周家一年时间,丈夫就便撒手人寰,离她而去。

年轻守寡的陈氏视大鸾如己出,并以他为自己生活中的唯一寄托,她教大鸾认字块、练书法,给他讲故事、吟诵唐诗宋词。大鸾年幼时极爱听的,便是他的这位婶娘嗣母给他讲《西游记》、《窦娥冤》以及太平天国的故事,正是这位苦命的女子为天资聪颖的大鸾蒙以养正,也将儒学文化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这个幼小孩童的心灵深处。



大鸾刚满五岁时,就入家塾念书了,家人给他取的学名为恩来,字翔宇。现在故居东院的二进院落中,两间北屋和相连的三间东屋,便是大鸾和他的兄妹们读书的地方。那里的空间虽是有些狭窄晦暗,然而却是一个鸿鹄志向的起点。坐在那里的板凳上,望到阴云里忽露出的几缕光线,斜刺里照下,静悄悄的小院子也像顿时有了生机,恍惚似都能听到学童们朗朗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一年之后,在大鸾六岁时,由于生活所困,周家举家搬迁到了青江浦。大鸾九岁那年,家中连遭不幸,大鸾的生母和嗣母相继去世,周家家境也急转直下。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被四伯父周贻赓接到奉天去读书,大鸾自此飞离了他的摇篮,他的故乡,他要飞到更高远的地方,再不会回来。

如今的故居尤按着原来的格局分为东西两个宅院,东院按着当时的家居陈设,恢复了当年的生活场景,让人睹物思人;西院开辟为周恩来同志生平陈列室,展出照片和部分实物。

从展览中了解到,解放初期,淮安县委对故居进行过初步维修,以表达故乡人民对总理的敬爱之情。总理得知此事后,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他们今后再作修缮,并用自己的工资偿付了维修费用。

1958年和1960年,周总理关于他的旧居处理先后做过三点指示: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1976年,周恩来总理病逝后,淮安县委经省、地委有关部门批准,对故居进行了初步整修。

1978年底,故居被恢复到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旧貌,并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开放。

1988年,周恩来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故居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为了更好地打造周总理故乡的这个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为了表达总理故乡人民的缅怀之情,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淮阴市市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并将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将老的淮安县,更名为楚州区。

2002年,在邓颖超逝世10周年之际,人们在周恩来故居北侧新辟了一处“邓颖超纪念园”。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


每年的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纪念日,这让人不觉会多有一些缅怀之情。遥想百年以来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我们确应多有一些感激之心,感激那曾经有个叫做淮安的地方,感激那里曾飞起过的一只大鸾,感激他和他们一代代的革命者所经历过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而为我们开辟缔造出的一个新的时代。

......

好吧,就写到这里吧,并谨以此文表达自己对自己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缅怀之情。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云 . 游』人在淮安④ 恩来,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