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个家族的子弟常常积聚而居,刘氏同族的人住在一起,经过几代人的耕读,渐渐发展成为一个不小的村落,其中一户院落的东南角长有一棵身高五尺有余的大桑树。
当时几乎人人院落周围都会中有桑树和梓树,因此常把“桑梓”代表故土和家乡。只不过这棵桑树格外茁壮,夏日里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秋冬季叶色变黄,这个时节,渗着凉意的风吹得树叶窸窣作响,瞬间惊扰了过客们匆匆的步履。所以,这棵大桑树在整个涿县显得“木秀于林”,尤其是到了秋冬时节,远远望去好似巨大华丽的车盖,谁也讲不清它的来历,但却都羡慕它生产的桑叶特别多。
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一位名叫李定的江湖术士经过树前,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做了一个预言:“这户人家将有贵人出现!”但是有多么贵,什么时候出,这位江湖术士没有交代清楚。这个预言,在缺少花边新闻的涿郡,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翘首以待,希望有生之年能等到这位贵人,自己也跟着沾沾光。
今夕随着时光成为历史,历史随着岁月成为传说,就在人们即将要忘记的时候,这家子还真出了一个名人。一位叫刘雄的年轻人,孝敬父母,品行端庄,被郡里举为孝廉。
“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举孝廉之后,升迁往往较快。起初举孝廉是以郡为单位。东汉和帝采纳丁鸿和刘方的建议,改以人口为单位;郡国人口不满10万三岁(年)举孝廉一人;不满20万二岁举一人,20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举二人;上至百二十万六人。根据《汉书·郡国五》记载,涿郡,七城,户十万二千二百一十八,口六十三万七千七百五十四。所以,每年有6个孝廉名额。
刘雄被举为孝廉的时候,察举制尚能正规运行,可见刘雄足够出类拔萃,在涿郡也是一时楷模。被举孝廉的人,还要到朝廷进行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刘雄参加的是对策考试。刘雄不负众望,成绩优异,皇帝诏令,让其担任兖州东郡范县县令。
“十年辛苦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刘雄成为当地读书人的标杆和开模。乡里的读书人经常向刘雄讨教学问。卢植、崔烈等有志青年,看着刘雄的名字,心中泛起见贤思齐的激动,也希望日后被举为孝廉。刘雄离开家乡,来到范县,官品如同他的人品,得到当地人的称赞。正在人们期待他的仕途能再上一层的时候,他的官运却止于此。
乡里的人意识到,刘雄应该不是传说中的贵人。刘雄的儿子刘弘,品行端正,年纪轻轻就在郡中为吏。乡里人开始觉得刘弘说可能就是那个等待已久的贵人。
刘弘听到过旁人的议论,没有在意太多,他望着家里那颗大桑树,心里想得更多的是,今年能产多少桑叶、养多少蚕。不久,刘弘的儿子出生,刘弘为其取名“备”。古人一出生先会起上名,成人后则有字。而“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此时的刘备只有名,尚没有字。
刘备的出生,既没有像《史记》中记载的刘邦那样:“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游。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也没有类似于《明史》中记载朱元璋那样:“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这些当然充满了夸大和杜撰的成分。《三国志》中对刘备身上“吉兆”的追溯,最多不过是大桑树底下关于“贵人”的预言,相较而言真实得多。
其实,在家家户户养桑的年代,长的比刘备家这棵大桑树更雄伟、更奇异的不在少数。李定一生预言可能很多,应验了多少?留在了历史长河的砂砾中,无人知晓。但是,历史却把这个预言真实地记录下来,而且很可能是刘备告诉别人的,足以推断,这个预言对刘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将出贵人”的预言犹如心理暗示,在刘备的心中种下了不甘平庸、积极向上的种子。
年幼的刘备也曾有过一段惬意的童年时光,所以,对漂亮衣服有过体验,只是时间比较短暂、记忆比较模糊。刘备尚在垂髫之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这个时候,刘弘的族中兄弟,就会承担起照顾刘备母子的责任,在生活生经常接济,这让刘备母子不至于挨饿。
刘备的母亲,并不甘于依靠家族的接济为生。事实摆在面前,族人们对他再好,那也是接济;族人们即便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作为接受者也不能有骄傲的资本,年轻好强的她以织席贩履为业。这里的履不应该是草鞋,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记载∶屦者拘也,所以拘也。者跷也,着之跷跷轻便也。不借者,贱而易得,不假借人也。 草鞋因为制作方便、用料简单,也被称为“不借”,所以,刘母编织的应该是丝履。
刘母的自立自强深深影响了刘备,说来也巧,三国的创始人都是早年丧父丧母,曹操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孙权很小就失去了父亲。那个时代因为疾病、战乱和徭役,早年丧父丧母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刘备、曹操、孙权三人和大部分少孤的人相比,境遇还好些。曹操有着富裕的家族、身居高位的父亲;孙权有着勇敢睿智、堪称霸王的兄长;刘备则拥有一位自立自强、目光深远的母亲。
中国人普遍就有崇拜祖先的心理,自古皆然。即使是一名不文的穷光蛋,只要自己的祖上那么几个名人,无论何时何地大多都会炫耀一把。富有的人就更不必说了,即使自己祖上没有什么达官贵族,也多会牵强附会,乱投门庭。
刘备所在的村子,都是刘姓人,祖先都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而且,由于血脉疏远,所以更加倾向于强调自己的血统。汉室宗亲的招牌,即便提到所谓的名门望族,嘴巴上也能过一把瘾,也可以用自我安慰抚平一些现实的差距。
村里到处流传着刘邦的故事,每当傍晚的红霞陪伴着夕阳落幕,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在村头讲述刘邦的故事,像刘邦娶妻、沛县起兵、约法三章、楚汉之争、消灭异姓王等等,真实的历史带上了神秘的演绎,甚至多了几分讲故事之人臆想的逻辑。尽管每天重复着同样的故事,但是依旧可以吸引着无数的小朋友认真的聆听。
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子弟在自家的书房阅读着经典的时候,在家人的茶前饭后听说名利场尔虞我诈的时候,刘备却沉浸在老人的故事里,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乡里人引以为豪的祖父,想起了英年早逝的父亲,还有那棵被预言环绕的大桑树。
有的时候,家族里的长辈可能会惋惜地说:“要是刘弘没有英年早逝,可能会超过他的父亲”,每当听到这些,幼小的刘备心中难免会泛起伤感,同时,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给了刘备一种心理暗示,我就是他们口中的贵人!我要完成祖父、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我要成为那个让乡人骄傲的人!
这种想法也表现在了刘备的日常行为之中。一天,刘备与伙伴们在庭院旁边的大桑树下玩耍。大桑树随着风的摆动沙沙作响,刘备玩到兴头,看着簇拥在他身边的小伙伴们,想起了那个贫民帝王,刘邦。刘备仿佛看到自己已然荣光满身、衣锦还乡,正在唱着“大风起息云飞扬”……
年幼的刘备分不清幻想与当下,一时兴奋地对伙伴们说:“有一天,我要坐上一辆车子,车子的华盖就像这棵桑树一样华丽”。恰巧,此时刘备的叔父刘元起经过,他听到刘备的话,看着满树黄灿灿的桑叶,顿时吃了一惊。
刘元起知道黄色只有帝王才能使用,能坐上黄色华盖车子的人,只有皇帝。刘备的话可以说是大逆不道,谁都知道三百年前在大泽乡,一位叫陈胜的热血青年说过类似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想到这里,刘元起来不及多想,直接训斥刘备说:“以后千万不要再这么说了,会灭族的。”
此时的刘备不可能想到自己会成为皇帝,他还没有见过皇帝的仪仗车马,他可能只知道,官职越高,马车的华盖就越大,风飘过的时候,烈烈的响声宛若桑树的窸窣。
刘元起没有批评刘备的想法,只是让他注意说话的方式。刘元起教育刘备要低调,不要口无遮拦。刘元起知道自己这个侄儿胸怀大志、不甘平庸,有志向不一定成功,没志向一定不能成功。从此,刘元起对刘备一家更加照顾,而且鼓励自己的儿子与刘备亲近。
刘元起的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这样厚待刘备母子,处于一个家庭主妇的敏感和对家庭的热爱,当然更是为了丈夫的钱袋,就对刘元起说:“各人有各家,别多管闲事。”
刘元起自然之道妻子的好意,甚至感受到了夹带其中的醋意,所以解释道:“我的家族中有这样的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刘元起的妻子听闻后,知道丈夫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也就不再阻扰。
从现有资料上看,刘元起是第一个认为刘备“将来有出息”的人。刘备听说叔父的评价后,兴奋极了,这让刘备一生难以忘怀,成为他童年记忆中最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