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制度与地方政府首脑的产生

中国自秦以来,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大一统体制下。而国家的统治者,面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各异的大帝国,如何治理?这自然离不开官僚系统。

可官僚系统是如此的庞大,皇帝这样的孤家寡人如何管理的来呢?

良好的管理,虽说需要信任放权,但也必须多加监督。古代社会,天高皇帝远,信息流通滞障,地方官员有相互欺瞒中央的动机,而皇帝却缺少了解地方实际情况的耳目,那该如何监管呢?于是每个朝代不断派出中央代表,巡行地方并授予钦差重权。

秦帝国的分封制,行政划分仅有郡县两级。

到了汉代,正式的地方政府越分越多,皇上不放心,到汉时设十三州刺史以巡察各郡,那时十三州本为监察责任区,刺史仅是巡行之官而非常设官。

但交通不便,巡视各郡耗时太长,回京复命又浪费时间。渐渐地,皇帝也只能委托刺史们就地解决问题。直至汉末,刺史权渐重,由过江龙变成了坐地虎,终于由中央代表演变为新的地方官,州也由巡查区变为郡之上的一级行政区。

中央又开始担心州刺史尾大不掉,到唐代新设诸道按察使分巡各州,至宋则由“道”而“路”,又成为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路官(安抚使等)也由巡视官变成一方父母。

到元代,派员到诸路“行中书省事”,行省便发展成路之上的一级行政区,“行省平章”成了新的诸侯。

到了明代中叶,新的中央特派员又来了,这就是“巡抚”。其全称是 “巡抚××地方都察院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有时还加兵部侍郎衔,俗称“部院”。其称呼便表明他是中央监察机构(都察院)或军事机构(兵部)的派出官员。

然而到明末,巡抚由巡行渐变为常设,而且事权愈重,行省正式官员(布政使等)反成虚设,入清后巡抚终于又成了一省之父母官。这之后,还出现了总督。

历代皇帝派出的巡视代表,代天子暂时处理地方事务,但渐渐地开始干预地方政务,由分诸侯之权到架空诸侯,临时的特派员成了地头蛇,又演变为新一代诸侯。尾大不掉之后,皇帝又要派新的中央代表来巡视这个地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巡视制度与地方政府首脑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