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没少挨打,照样身心健康,现在的孩子怎么就打不得了

现在的教育和心理领域一直都在宣扬一个观点:不能打孩子。很多家长把这句话刻在了脑子里,但是却仍旧带着疑惑:我们小时候没少挨打,照样身心健康,现在的孩子怎么就打不得了?


我小时候住在农村,基本上一天三顿打,那时候的父母更相信棍棒教育。睡懒觉、损坏家具、考试成绩差、偷摸出去玩一天不回家……总有要挨打的原因。每当我妈要打我时,我都爬上门前的那颗大枣树,这样她就抓不到我,但其实无一例外,下了树被打得更惨。但就在父母这样的棍棒教育下,和大多数小时候常挨父母揍的人一样,长大后依旧身心健康、三观健全。


而现在轮到这一代小孩,就打不得了。打了的后果就是:轻则与父母冷战,重则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


1.不同年代的孩子,思想不同


先说个前两天在别人家做客的事情吧。这位妈妈追着6岁的玥玥满屋子跑,就怕孩子冷着,死活要叫孩子再穿一件衣服。但是玥玥的一句话把在座的大人都给惊着了:“衣服穿在我身上,我自己的身体,自己能感受冷暖,你又不知道我的感受。”


回想6岁的自己,是万万不可能说出这些话的。即使心里有与玥玥同样的想法,也迫于父母的威严不敢说出口。


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如今这个时代信息膨胀、物质充裕,我们和我们的小孩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从小便被灌输了“听话”这个思想,永远局限在父母的控制下,老师的控制下,以及社会的控制下。而现在的孩子,他们没有局限,不必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空间,他们思想自由,勇于表达,追求权利。这就是我们和孩子思想层面的区别。


2.思想的改变是因为成长环境的改变


为什么孩子的思想层面发生了变化?因为生长的大环境发生了改变:一部手机可以知天下,一台电脑可以控制整个世界,这就是孩子所处的时代,他们能迅速接收外界信息,大脑的认知早已不同于几十年前的我们。这一切的大环境都在指引这他们往更高的思想高峰上爬。


儿子上幼儿园时,刚踏入学校,老师第一个教的是:要有自己的主见,想到什么说什么,不要羞于表达。


5岁看的动画片教育着他们:勇敢向前冲,不要畏惧危险。儿子整天在我面前嚷嚷着:“什么危险我都不怕,因为我有决胜法宝。”


这是动画片里的台词,但我想,归到儿子的心态里,这个决胜法宝就是不被困难打倒的“勇气”吧。


就连学校也多元化地教育他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尊重儿子的内心,他想学什么,我就让他去学,让他不做学习的“书呆子”。


他们的成长环境更自由了,我们父母也变了,我们不再单一地以“听话”来衡量好孩子的标准了,感受到了社会多元的我们开始不再继承上一代父母的教育观念,我们教育孩子要自我成长,追求权利。


3.打孩子已经不奏效了


说完了孩子思想层面发生变化的原因,我再来回答一开始父母都疑惑的问题:我们小时候没少挨打,照样身心健康,现在的孩子怎么就打不得了?


因为大环境的变化,孩子的思想不同于小时候的我们。


我小时候,父母打我恨不得邻居全都知道,羞一羞我的脸,我痛苦的哭声响彻了整个村子。但是挨完打一转头的功夫,就能听见邻居的孩子也都在挨打哭得哇哇叫。挨打那是我那个年代司空见惯的事情,自然是不太会放在心上,挨完打依旧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女。


现在,要想着靠“打”来使孩子发生改变已经是不奏效的方法了,他们的思想不服,越打只会越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激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我的儿子从中学开始已经不接受父母的管束,最常跟父母说的一句话便是:“你们不用管我,我自有主意”。然而孩子终究是孩子,即便他的思辨能力再强,也比不上父母比他多二十多年的阅历。


就买球鞋这个问题,我们发生过争吵。


“不穿便宜的球鞋。”


“不是不给你买贵的,但双双价格高昂就说不过去了。”


“贵的球鞋能让我在同学之中有面子,能帮助我更好地与同学交流相处,增进同学友谊。”


“难道一双便宜的球鞋就能让你在同学中失了面子?歪理。”


“你说的话不管用,我拿我吃饭的钱去买。”


气急败坏的我打了儿子,儿子反而更不收敛,母子关系陷入僵局。


纵使孩子的思想层面不同于我们小时候,他们更有主见,更懂得分辨,不像小时候的我们那么“单纯”,但也不妨碍有“歪理”出现。伸出手“打”就成了自然而然发生的行为。结果自然是孩子内心不服“打”,“歪理”的根本自然也不会被摆正。


4.父母应该怎么做


我在孩子的教育上碰了壁,开始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


咨询了一位教育专家解惑,他告诉我:“首先,父母即便打了孩子,那也就打了,无需太自责。偶尔的打骂只要不过分,孩子是能承受的,重要的是以后再感到气愤想打孩子时该怎么做。”


“父母首先要冷静,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被不理智的火气所控制,容易冲动打孩子。这时候可以先不理睬孩子,找个安静的地方待着,等情绪平静下来。”


“冷静下来后该怎么做呢?其实,无论多大的孩子都有适应他年龄的道理。3岁的孩子你就用糖来引导他,对了就奖励。7岁的孩子你就自己装可怜获取他的同情和爱,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能最快学会如何去爱父母。13岁以上的孩子懂了很多道理,耐心跟他讲道理,鼓励和适当放手,他会收敛自己。”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把我的心得告诉你们,希望读者父母们也能“胜读十年书”。


为什么不能打孩子,因为成长大环境的差异,他们有自主思考的能力、有更多不同于几十年前的我们的想法,“打”已经不能让他们服了。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理服人,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小时候没少挨打,照样身心健康,现在的孩子怎么就打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