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澔【653】不知道就别说,要问!2022-05-18

原文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华杉详解

“阙”,就是缺,空缺,阙疑,有怀疑,不确定。孔子说,我看到史书还有阙文,自己没搞清楚的事,就不写,空缺在那里,等后面的人去搞清楚。而不是自己猜测或推理去下结论,以免自己搞错了,误导后人。有马的人呢,能把马借给别人用。这种精神啊,今天都没有了!

第一句好理解,孔子一贯的态度,《为政》篇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路》篇又说:“君子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又《为政》篇:“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有怀疑的地方,就保留;知道的部分,也谨慎地说,这样就能减少错误。

没搞清楚,就不要乱下结论,不要说,不要觉得你说不出来就没面子,不要自圆其说。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回答,答不了的,就说我答不了。这个好习惯,确实我们有时不太注意,人家问一个问题,自己不知道,但不愿意“认输”,老想“挑战”,就说出一番“假说” 来。这样有什么不好呢?一是万一人家信你,你又胡说八道,就把别人误导了,害人。二是人家不信你,觉得你胡说,你的形象减分,害己。这不是害人,就是害己,或者害人又害己的坏习惯,为什么不改呢?不知道,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前面说过多次:“圣人不知,所以能知。小人知之,所以不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君子。 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那是小人。

不知道就别说。还要加一条,不知道就问!要不耻下问,也要勇于上问。多问,才能多知。对于领导者来说,自己知道,也要问!领导者责任大,犯错误代价更大。自以为知道的,也问问别人,一是确认一下自己不要搞错;二是或许大家还能给我新的启发;三是看看大家知道多少;四是了解一下各方各层的意见态度。这“问”的学问大了。《中庸》赞美舜:“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是大智慧,他什么事都征询大家意见,就算很浅近的话,他也能省察其中的含意。听到不好的,他隐藏不说;听到好的,马上宣扬推广。把两方面极端的意见都掌握了,用其中庸之道,找到全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总结:不要以不知道为耻,要以假装知道而自圆其说为耻。不知道就不要说,要问。不知道还不问,也是耻。考验马上就来了——第二句——有马者借人乘之。

这话意思很清楚,把自己的马借给别人用。但是放在这儿有点奇怪。我们不知道,孔子那个时代,大家都不借马吗?难道借马的一点点朋友之义都没了?今天我们相互借个车也不算啥呀。朱熹没解释这事,他引用了胡氏的解:“此章义疑,不可强解。”好吧,刚学了孔老师的阙疑精神,就把他这一句阙疑了。

但有人不愿意阙疑,东汉经学家包咸注解说:“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知者。有马不能调良,则借人乘习之。”这借马,不是借马,是自己的马,自己没有能力把它驯服,就借给别人用,驯服了再拿回来。他这样解呢,跟前面阙文有点对得上,都是自己没能力的,留给别人来。但是,毕竟这驯马的意思完全是他加上来的,自圆其说。估计朱熹也因此没采用他的解。朱熹自己不说,春秋笔法,引用胡氏的话,把这一句阙疑了。

我们也阙疑吧。两千多年,史学家们都阙疑,这个问题,已经不 可能由史家解决了,只能等考古学家的新发现。或许某日出土一竹简,对上了上下文的阙文,把《论语》都改了。

刘澔觉

对于领导者来说,自己知道,也要问!领导者责任大,犯错误代价更大。自以为知道的,也问问别人,一是确认一下自己不要搞错;二是或许大家还能给我新的启发;三是看看大家知道多少;四是了解一下各方各层的意见态度。这“问”的学问大了。《中庸》赞美舜:“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是大智慧,他什么事都征询大家意见,就算很浅近的话,他也能省察其中的含意。听到不好的,他隐藏不说;听到好的,马上宣扬推广。把两方面极端的意见都掌握了,用其中庸之道,找到全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在读一遍,学习问的学问。不知道就不知道,不知道去问,那知道呢?知道也要问,确认自己没搞错,也能温故知新,有新的启发,还能看看大家知道多少,看看大家的知道了多少。

先把所有的信息知晓了在做判断,先问,你觉得如何呀,怎么改进呀,你觉得这个行不行呀,也是给对方展示的机会,你也能很好的了解对方,你想知道什么就问什么,不要怕不知道。知道了还要问,问大家,大家什么态度,大家知道多少,大家什么态度。领导大家不是告诉大家怎么做,是多问大家怎么办。领导者呢,听到好的就,马上宣言推广,不好的就隐藏不说,最后,找到全民利益最大公约数。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澔【653】不知道就别说,要问!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