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奥运”的认知历程

        要说我对“奥运”的认识,得从第11届亚运会说起。因为我先认识了第11届亚运会,接着才认识有个“奥运会”。

        1990年在中国北京举行第11届亚洲运动会。当时我上小学六年级,家里没有电视机,只是到一个叫叔公的邻居家看黑白电视。清楚记得时年22岁的大姐经常跟我一起看。一些镜头依稀记得——“开幕式上西北豪放粗矿的腰鼓”“由很多人组成的会徽”“少数民族女孩在海拔很高的地方采集的火种”“北京工人体育场”“中国取得180多枚金牌并遥遥领先位于金牌榜奖牌榜之首”“歌曲《亚洲雄风”……

        之所以这么浓墨重彩的说这次运动会,就在于,于我而言,这次亚运会是我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启蒙教育,我第一次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第一次深深感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用现在的话说,在足不出户也没有条件出户的历史背景和年龄段,我的心灵第一次得到极大的震撼和洗礼,第一次极大的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爱国情怀。

        后来经查证,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第11届亚洲运动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中国派出636名运动员参加了全部27个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的比赛。由达娃央宗的藏族姑娘为北京亚运会取得火种;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火炬之女”,1990年,达娃央宗只是一个14岁的小姑娘。当年的火炬传递被称为“亚运之光”,这束亚运之光在念青唐古拉山被采集之后,由江泽民总书记分为四把主火炬,分别从中国的最西,最南,最东和最北点开始传递,最终汇聚于北京。其中经历各省的时候,又被分成无数把分火炬,在一个月之内几乎遍历了中国所有县市。而海口南端点火台,就是其中一把主火炬的起点。其余三把分别在乌鲁木齐、拉萨和哈尔滨点燃,最后由许海峰、高敏、张蓉芳同时点燃主火炬。

        1990年9月22日下午,举世瞩目的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36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5200运动员参加27个比赛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的角逐,经过14天的激烈竞赛,亚洲各国运动员创下一连串辉煌的纪录。中国选手喜获大面积丰收,金牌和奖牌总数均居第一,即:得金牌183枚、银牌107枚、铜牌51枚,总计341枚。

        1991年,中国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正式递交了承办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1993年9月23日,摩纳哥蒙特卡洛,北京以2票之差落败于澳大利亚的悉尼,北京与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擦肩而过。从1991年我们国家正式开始申奥,到1993年申奥的失败。这个时期我正在上初中,记得当当初听到“奥运会”这个词时,几个同学还在讨论是不是“奥洲运动会”,但又觉得矛盾,亚运会是全亚洲的运动会,由于当时已经知道奥运会是全世界的运动会,那“澳洲运动”会怎么就是全世界的呢?百思不得其解。当时跟本不知道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简称。现在想来当时的我们还是有些可爱和好笑。

        1998年,北京提出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2000年6月19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报告。这是中国第二次申奥,2001年7月13日晚22:08,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这一时期,我已参加工作,特别是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当晚,更是收看了电视直播。

        百度词条关于举办奥运会的意义有:“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意义是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也有其他一些论述——“提升举办城市品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带动经济产业发展”“展示国家实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文化、体育素质”“促进外交事业发展”“宣传国家国际形象”……

        习主席在2016年谈奥运精神的时候也提到: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奥运会的意义除了以上说到的诸多意义,还有利于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不,今年的东京奥运会,就在原奥运格言——“更快更好更强”基础上增加“更团结”。

        说到奥运与教育的联结,不得不说今年东京奥运会上的一位运动员,就是男子百米赛跑的无冕之王——苏炳添,也是8月8日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苏炳添半决赛9秒83破亚运会纪录,决赛虽然只拿了第六名,但是国人都在为他喝彩,人民日报官微为他点赞,因为他超越了自我就是最好的成绩,不一定要拿奖牌才是我们的英雄。对比到我们的孩子考试成绩出来也是如此,不一定要拿第一名,也不一定要进前三或者前十,只要他每次都有进步,每天都在努力向上,家长和老师就不要为了某个孩子成绩的波动而去苛求,甚至责备。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如果取得了进步,反而要大加赞赏和鼓励,而不是立马对他提出更高期望和要求。人的内心都是渴望被肯定和赞赏的,尤其是少年阶段。

        现实中,总是会存在很多严父严母,当然还有严师,对于孩子从来没有正面的表扬和鼓励,大多时候是批评与指责,考得不好批评,考得好了要求下次考更好。也许有的小孩心里素质强大,确实能够在批评中成长,但是大部分孩子在批评和打压之下积极性就会降低,甚至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了。

        奥运是世界大事,每四年一届,成绩好坏关系到国家荣誉和软实力;教育是民生大事,每一天都在进行,学生的知识学习、品德、习惯好坏关系到孩子前途和未来发展。中国的奥运成绩,通过不断努力越来越好,从原来的“差生”变成了现在的“优等生”。从1908年“奥运三问”的提出到2008年“奥运三问”的完全解决,中国整整用了100年的历史。中国的奥运史,就是民族的奋斗史和血泪史。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国奥运史的学习教育,就是加强青少年的“梦想教育”,一定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成从优秀走向卓越!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对“奥运”的认知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