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灵魂游荡在人间的救赎

        死亡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没有死人回答过这个答案。我们常常刷知乎、刷微博,总能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比如这个问题。有人说,正常死亡的人死时器官会开始衰竭,最后能保持清醒的就是耳朵。所以很多人发出感慨,说怪不得要在人死前对着耳旁轻语,因为将逝者会听到这些话。这种言论看起来其实很滑稽,但是把人的感情寄托在里面。

        我国注重对死亡的仪式感,人死后灵魂会在人间飘荡七天,所以有“头七”的说法以示对死者灵魂的尊重。《第七天》让我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就是头七,应当是写一个灵魂死后七天的故事。不过后半句是对的,前半句是错的。不是头七,而是《旧约·创世纪》七天。一共七章,每一章是一天。小说以在火灾中意外死亡的杨飞为主人公,以杨飞为中心,一环套一环,讲述以他为中心的人物故事。

        这七天里涉及到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死因,每一个不同的死因都蕴藏了一段曲折荒诞的故事。在这里,没有墓地的人们通过殡仪馆到达“死无葬身之地”。主人公杨飞在到达“死无葬身之地”后看到死去的市长举办着隆重又热闹的葬礼,走进不用排队的“进口”高级火化炉;看到骨瘦如柴带着手套穿着制服为到来的死者指引的父亲;看到他的前妻;看到他的邻居……余华巧妙地在他们的身上埋下一个又一个社会现实。杨飞遇到的人大多数都在死无葬身之地徘徊,火化还得排队等待;而市长却走入高级火化炉,死了也不忘走不寻常的路。以杨飞死前对他们的了解,他认识的那些在死无葬身之地缥缈的人多数都有一颗纯正善良的心,他们生前在非常努力地活下去,为钱、为生计奔波,死后还要考虑墓地几年后会不会升值、会不会涨价;市长却是一个为了自保推卸责任、不作为的官,走最高级的路,坐最豪华的车,死后还要给自己立个碑。余华说,为什么作品里不说市委书记,而是说市长,因为不知道多少年后市委书记是什么样的职务。两类人的不同之处轻描淡写的写了出来,看似正常且符合逻辑,在人们的眼中见怪不怪,实则暗讽官僚腐化、贫富分化,用死后的待遇直戳生前待遇,死后亦如此,生前又该怎样恶劣。

        描写死后的世界其实很有意思,我们用活人的眼光看死人,而这本书却用死人的眼光看活人。用死人的身份,说活人不敢说的话,是表达观点非常独特且巧妙的方式。这七天描述的都是日常见挂不怪的新闻事件,我们的生活被爆炸式传递的消息铺盖,满天的花边新闻和民生新闻相互交叉,原本可怕的事件也只能让人们心里发出快一下子的心跳。可当这些可怕的事件发生在我们的身旁,或者说我们自己的身上,每一件事都会削弱我们的神经。暴力拆迁、灾后防止事件看起来严重而瞒报死亡人数、医疗事故、职场歧视、卖肾换钱、网络人情……简直都不是新闻了,都快成烂大街的小说套路了。现实残酷无情,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斥冷漠,余华在折射这些社会事件的时候,也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为社会发声。如何避免悲惨事故的发生,不再让无辜的人白白死亡,是当下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在引出事件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思考。

        《第七天》创造了“死无葬身之地”这样一个幻想世界,这里以人间现实为基础,交织出一个看似理想的完美世界。这里的人们没有墓地,无法安息,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游荡。另外,这里与人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淡化金钱的价值,剥弱以物质为主的现实世界。一些人在人间的善良品质被放大,生前有悔的人得到救赎,做不到人人生而平等,却能做到人人死而平等。饭店老板一家在死后全家团聚,至死也没能夺走他们的快乐;鼠妹在火化之前穿上了灵魂们为她制作的婚纱;一男子被警察踢爆睾丸,寻仇杀人后两人皆离开人世,恩怨情仇死后却也一笑泯恩仇,成了相互依托的棋友……虽是死无葬身之地,看起来更像是安息之地。现实与虚幻交叠,在展现残忍事实、揭露社会矛盾的时候,余华也展现出人温暖善良的一面,让读者在观看时从黑暗现实中得以喘息,看到世界温暖的希望,不至黑暗掩埋光芒。

        全书一共七章,描写了七天。篇幅总体上较短,所以人物的形象并没有十分生动,甚至显得有一些苍白,虽多以第一视角进行描写,却缺少一点代入感。但是文中的人物虽情感较不充沛,对新闻事件缺乏共情,实则便是当下社会的现状;文章并非力量不够、荒诞离奇,而是大家都已经麻木,把荒诞当日常。把麻木的心灵唤醒,看到人性的丑恶与善良并存,用跳动的心脏去看待现在的新闻事件,用自己的力量为善良指引道路,驱赶寒冷,带来希望,是这“七天”指引的方向,也是这“七天”给予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天》:灵魂游荡在人间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