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回溯古今,如何做一个有号召力的领导?

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一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体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希望天下贤士都可归顺于他的门下。

其中“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于《韩诗外传》卷三,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公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在天下我的地位已经不低了;却还要洗一次头三次握起头发一次饭三次把饭吐出来,为的是起来接见贤士,生怕失去天下的贤士。周公对待贤士的态度如此之高,很多将相之才所效仿,成为对待贤士的最高准则。

至今,我们对待下属都要有基本的尊重,这个尊重就是靠礼节来体现。我们不能随意地去喝斥下属,按照自己的喜好呼来唤去。这些都是对下级的基本的尊重。把下属当作跟自己平等的,有各种需求的人,我们就能够时时刻刻去尊重下属,就像尊重自己一样。那我们就能管理好一个公司,这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中庸》中说到:“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 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译】统治天下有三件重要的事,目的是减少过错吧!夏商时代的礼制,虽然好但没有经过验证,没有验证过就无法取信于人。无法取信于人百姓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善但地位不高,地位不高就无法取信于人,无法取信于人百姓就不会听从。因此,君子的准则是,以亲身实践为基础,在一般百姓身上做验证。以夏、商、周三代的圣君的标准考核而没有相悖,以天地的法则建立而没有相悖。质问鬼神而没有怀疑。一百世用来等待圣人而不困惑。质问鬼神而没有怀疑,是了解天的原因。一百世用来等待圣人而不困惑,是了解人的原因。因此,君子的在世间的作为得到天下人的称赞,在世间的行动得到天下人的效法,在世间的言论成为天下的准则。从远处看,会有仰望之心,从近处看,不会有厌恶之心。

企业里不管是小领导还是大领导都或多或少有所体会,那就是“不信民弗从”,如果他不信任你,你要想言必行,行必果,要想有很好执行力,就是天方夜谭。很多的企业都想请培训公司进企业去做关于执行力的培训,以为把员工培训好了,然后执行力就会加强。各位这么多年了,做了这么多的执行力培训,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只培训员工是不能够解决执行力的问题的。因为执行力的最最根本的源头在于领导。只有领导力得到解决,执行力才能顺理成章地去解决。并不是说领导力解决,执行力立马就会好起来,而是领导力这个层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执行力就一定不会得到解决。就是“不信民弗从”,不能得到下属的信服,就没办法让下属有执行力。

那我要做一个好领导,要首先做到“本诸身”,《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贵到天子,贱至百姓,无论高低贵贱,无分地位高下,在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行方面是一致的,那就是古人“以德为本”的概念,就是所有为人的根本。】这就是“本诸身”最好的注解。

当我可以做到“本诸身”之后。我就要“征诸庶民”找到我周边的人去确认,确认我做人做得好不好。一定要在周围的人那里去得到印证。自己觉得自己好是不够的,周围的人尤其是周围品行好的人认为我做得好,才是好。如果光是自我感觉良好,但周围的人都觉得我不好。那这个时候我就要去思考思考自己哪些事做得不对,哪些话说得不好。

这其实就是对于做好领导所提出的要求,如果领导力往这个方向去修,那企业的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不过就算领导们有了这个方向,但还是很难去做到。最难的地方莫过于“征诸庶民”,因为领导是可以用身边的人去做验证。但是身边的人都说你好,这件事情未必好。你身边德行高尚的人大多都说你好,这才是好。当身边那些德行败坏的人都说这个事是坏的,那也未必这个事是坏的。所以如何真正地做到“征诸庶民”是需要领导们不断努力去修行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回溯古今,如何做一个有号召力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