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阅读《绿色的方舟,心灵的重建》

阅读完这篇文章,我首先是根据后面附注的民进中央网站文章《绿色的方舟,心灵的重建》,有删改的提示,在微信搜索这篇原文。结果没有找到,意外发现马玲老师的2008年5月日记,详细记录了那段时间的工作日程,时间像是拉回了14年前的那段过程。感受了一些细节,理解了教育的复杂性和每个个体被看见的时候发光更善良的瞬间。这样的文字是日常工作的记录,也是一份珍贵的见证历史资料。

灾后重建的工作非常复杂,多少人的房屋一下子没有了,多少家人突然就离开了。房子还可以再建,政府和解放军会帮忙。亲人的离开带来,或者见到同伴的惨状带来的心灵创伤,有的会隐藏在内心角落里,不容易发现,压抑到一定程度的爆发会在何时,自然状况下完全不受控制。所以需要精神引导。

干国祥、魏智渊、马玲老师在灾区绵阳“八一帐篷学校”组织老师和孩子们开展的儿童课程

读写绘课程、晨诵—午读—暮省课程,摒弃不恰当的心理干预,使儿童在一种充满关怀而不是干扰、润泽而不是喧闹的环境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抚慰儿童受伤心灵,消除灾后心理隐患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文章中描述过重建教室的施工是会发出轰鸣的机器声,在那样的环境中保持教学的节奏确实是一段需要协调各方面因素的过程,喧闹的环境中内心的平静格外重要。干国祥老师的哨声给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伴随着哨声,一切尽快跨入有序的条理状态。

儿童课程,意义就在于将那些隐含于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美德的故事完整地交给孩子们,使他们能够借助故事形式形成更好的自我镜像,或者修正不正确的自我镜像,从而成为一个承载着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健康和谐的人。

尤其是课程理念——将生命视为一个故事,将每一天视为一页或者数页由自己书写的纸。——特别打动我,这个提醒我自己暑假的时间跟孩子一起进行画画的活动,因为记日记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及时记录下来有意思的事情,对于成年人来说及时记录下来灵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个习惯,对于写生字困难不乐意用拼音代替的孩子来说,值得尝试的事情,有仪式感的活动,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可以通过我们的整理保留下来,需要用心体会和总结,在她内心加工的过程,如果安排得好,也是一个读书活动的延续。


每次回忆自己的过往经历都觉得平凡乏味地没有任何悬念,自己就是把每件事情做到问心无愧而已。当回忆的动作扫过大脑空间时,还是有一个瞬间能闪现出来。

我想到的是一次监考过程中的突然停电。是一次周练考试,我印象中在自己本班教室监考,我没有带手机进教室的习惯。学生在考试,突然就停电了,当时我能感受到自己内心安静,没有任何声音。似乎学生也能感受出来气场一样(这难道就是问题引领中提到的教育就是一种传递的过程,有时候是知识,有时候是习惯,有时候就是一个意识。),特别冷静,时间就在这一时刻停了下来一样。完全没有过想象中会混乱,大脑一下子放空就要释放的情形。

大家就是很安静,我说咱们就先休息一下眼睛,可以趴桌子上眯一会儿。

过了多长的几分钟,印象已经不深刻了,感慨最多的就是前面的状态。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冷静过,心想这个时候的不慌张,真的是自己成长的一个标志。等来电了之后我回到办公室之后还在想自己刚才能够做到这样,确实是内心不再凌乱了。安顿好青少年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大家在紧急的时候都需要一个反应的时间,内心感受到的第一个声音会给我们指令和引导。不同时期的做法就是一个阶段内心活动的外显。


每一次的回顾走出来之后,再次回到书上内容,感受到自己随着郝老师书中高屋建瓴的理论内容,找到了自己的过往的意义,且能放下过去,继续往前阅读着,儿童课程的这些安排背后,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即通过儿童课程鼓励儿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重新叙事,通过叙事不断梳理自己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7-20阅读《绿色的方舟,心灵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