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这段话说得太绝了!原创 2017-04-25

《论语》

阳货篇第十七

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好恶分明的时代,互联网言论开放,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全民参与讨论,网民和媒体们各持半壁江山,指点山河,横文竖批,口诛笔伐,或者美文捧杀,一个不小心,我们就随着大流栽进舆论的漩涡,人云亦云。

然而学习文化的人相对来说,总是对事能够看起来更冷静些,因为有一把很好的标尺,就是圣人言语:圣言量,以圣人之言来量度是非善恶、青红皂白,让事实真相大白,不会轻易的陷入从众随流的口水海中。

生命的复杂,在于不可预期,就好像走在迷雾里,看不清方向,没有人可以判断前面是断崖还是绝路。但生命的意义又在于不断的学习,只要持续地透过经典的学习,用圣人的智慧与眼力来抉择、判断,答案一定终得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君子的“三恶”,来看看作为一个仁人君子,所厌恶的是什么?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第十八章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说:厌恶紫色(间色)夺取朱色(正色)而成正统;厌恶以哀淫的郑声乱了先王中正和平、能调和性情的雅正之乐;厌恶以锐利口才颠覆国家的人。

孔子为什么有这三恶?

紫之夺朱:

朱色就是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中的赤色,紫色是间色,也就是二色相配(黑色配赤色)而成的颜色。当时某些正式场合应该穿赤色才合礼,但被紫色取代。

古代印染工艺配色不似现代,调成紫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工夫和金钱,如果人人都跟风、追求,以能穿这种颜色视为身份的体面与骄傲,那么攀比的现象就会生起,从而引起社会的奢靡之风,甚至奇装异服取代正统。

由此可以看出,任何细微的习惯日积月累后,会成为一种风气,如果一个国家出现了不好的风气而没有及时止住,久而久之国风不正,后续的命运堪忧。

因此孔子恶紫之夺朱。

郑声之乱雅乐:

音乐是心与心的交流,所以最能影响人。

郑声就是淫哀的音乐,会控制人的情绪,败坏人的性情,比如当我们处于低落、狂躁等不良的情绪时,如果所听的音乐里只有“恩恩怨怨,爱恨情仇”,推动我们顺着自己的不良情绪,让我们只会陷在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导致最后做出错的判断和行为。

雅乐,是先王中正和平的音乐,可以调和性情。当时有很多人喜好郑声,以淫乱雅,这会使人们陷在负面情绪中,因此孔子厌恶。反观今日,我们在选择音乐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当前所聆听的音乐,是否也让自己情绪萎靡不振,还是帮自己积极向上?

利口之覆邦家:

一个人如果有利口的能力,内心却是心怀奸吝、谗言谄媚,这样的人如果为人臣子,不以公心办事,不以正直之心向君上进言,所谓“浸润之谮,肤受之愬”,在位者长期听信妄言,在国家的治理上就不能行君子之道了。“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我们在德行上要不断充实自己,分别言语背后的动机。

“紫之夺朱也,郑声之乱雅乐也,利口之覆邦家。”三者的关联性是什么?

会导致人们没有正确的观念,社会最终风气败坏,礼崩乐坏,最终乱世亡国。

小事不注意,会愈演愈烈成不可收拾的大事。

做一个比喻:战场上的战马,丢失一个钉子会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会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会伤了一位将军,伤了一位将军会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会亡了一个帝国。

这是隐微处的小疏失,所引起的大灾难。

学而思

结语

孔子之所以厌恶这三种人和事,就是为了要告诫我们每个人,都要从隐微处不断反省、警示自己,特别一件事情对风气若有负面的影响,要从源头处提早制止。

有些小事要谨慎,一不留神长成大错,别等麻烦到了不可收拾的时候,再后悔,也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微知著,这段话说得太绝了!原创 2017-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