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未被监管的“风险分摊模式”才是风险

接昨日话题,讲一讲“争议”。

上一篇文中,我对“相互宝”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起到的正向作用持肯定态度,所以我才说它的关停给我们留下了遗憾。下面仔细剖析一下它诞生的背景,方便阐述争议的源头,以及将来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也就能明白我认为它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相互宝”的这种“风险互助分摊”模式,并不是首创;但这种“不建立资金池,先保障后分摊”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尝试,优于早期的其它网络互助模式。

在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为了防止出海遭遇风暴,海员们会交一笔钱成立一个基金会,一旦有人遇难,家人就可得到一笔赔偿。这种民间的互助是近代保险业的起源(英国劳合社),未曾想在几个世纪后的中国,这个模式却意外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带有探索性质的“回归”。

网络互助是古老模式在互联网的重生,也是试图“摸着石头过河”并填补空白的“实验者”。

2011年,首个网络互助平台“互保公社”(后改名康爱公社)成立,以小额互保为模式,帮助癌症患者筹集医疗费。5年时间,康爱公社成员超过40万,让互助行业备受关注,大量资本与草根创业者开始涌入。顶峰时期,网络互助平台在高峰时期超过了300家。

但,随着网络互助的快速膨胀,非法沉淀资金、打保险擦边球的乱象开始频繁发生。2016年底,保监会开展了整治行动,明确指出:网络互助不是保险。各种小平台数量应声减少,网络互助赛道一度陷入沉寂。

直到2018年10月,“相互保”(原名)推出,这个行业才迎来了再次发展。美团、京东、百度、新浪、360等公司纷纷入局,各种网络互助平台接连上线。可以说,理想化的保险就应该是这样,大家一起抱团取暖,既保证了看病,又分摊了风险,如果“相互保”(原名)们能始终严格把控准入门槛,理赔做到公平公正,出了险就公示,再加上参与的用户能够自觉遵守规则,不存在带病投保等各种道德风险,那么确实没有比这个更优的保险模型了。

然而,据官方消息:由于“相互保”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性宣传,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被要求整改,原合作方保险公司信美人寿在被约谈后退出。2018年11月27日,“相互保”仅仅上线41天便宣告夭折,正式升级为“相互宝”,从保险变为网络互助计划,改由蚂蚁集团独立运营。这是在“相互宝”同类的产品—“京东互助”下架后,“相互保”的运营方根据监管而作出的调整动作。

至此,“相互保”更名为“相互宝”,不再挂保险牌子,成为由蚂蚁金服独立运营的网络互助计划。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无资金池、先保障后分摊、“一人患病,多人分摊”的互助模式。

监管之所以约谈,是因为成立之初的“相互保”是一款保险产品(合作方有传统保险公司信美人寿),但却在监管的空白地带:无资金池,无风险责任准备金,先赔付后分摊的模式,有很大的金融性风险。而且发展及其迅猛,短短1个月即超过2000万成员!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金融如果缺少了强势的监管,缺少了有效的监管规则设计,就很容易酿成庞氏骗局。

2020年9月,银保监会打非局提出,要把网络互助平台纳入监管;2021年4月,在谈及网络互助关停潮时,银保监会也表示:网络互助需规范化发展,必须“有证驾驶”。

有保险业人士认为,保险行业经过几十年发展,通过严格的牌照、法律、监管制度,行业已成熟有序。而网络互助在行业环境、模式确定性、可持续性上,验证难度都很大,从监管视角考量,应该很难认可互助模式能在国内发展。

我们都知道,疾病的发生是看几率的,和年龄关系特别大。相互宝的线上模式决定了最早加入的那一批人,都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随着年龄增长,得病的风险越来越高,分摊金额自然会不断上涨,只是目前还未到达理赔高发期。随着相互宝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中老年人加入了进来。还有很多来自小城市,从未做过体检的“健康”人群,一旦生病都会发起理赔,注定了相互宝的出险概率会越来越高,每个人分摊到的费用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在发病率一定的情况下,人数越多,出险的概率自然也就越高。相互宝前期的发病率是明显低于社会发病率的,当越来越多的人过了等待期,得病开始理赔,真实的数据就会显露出来。无论是理赔人数,还是分摊金额,就会越来越接近社会发病率。

所以说分摊会越来越多,并且随着加入人数的增多,未来分摊的金额只会越来越高。但越是分摊的多,年轻人发病率又低,那么相互宝将完全没有性价比可言,年轻人参与的积极性势必会下降。而老年人的发病率几乎是肯定的,但在理赔后,又会被动出局,这就造成了将再无法享有保障。而剩下的成员,分摊费用将会进一步上升。

经过观察发现,40岁年轻成员一年所交的分摊费用,已经可以很从容的选择其它同样功能的一年期商保了。

2个人的分摊总金额

分摊费用的上涨,救助人数的增多,之前承诺的年度总分摊费用标准很快将会被突破。而这将会重创参与成员对分摊费用的心理预期。

另外,为了维护广大相互宝成员的利益不受损,赔付相对比较宽松将不再合适。规则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破坏,越来越多不符合健康告知的人群乘虚而入,最终势必是劣币驱逐良币,近期多发的拒赔案例正是例证。相互宝也在不断的提高准入标准,健康告知项目数量是逐渐增多,于是就出现了2年前加入的成员,已经分摊了这么久的情况下,因为患病给被拒赔。毕竟2年的时间不算短,在此期间修改的规则,对身体发生了变化的人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相互宝本身的模式,会让隐藏的缺陷随着时间而逐渐爆发出来,最终暴雷的风险非常大。

可以说,由于严监管时代到来、用户教育不足、无资金池储备、互助分摊费用越来越高、互助金申请争议等诸多因素,相互宝的关停,几乎就是宿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互宝”--未被监管的“风险分摊模式”才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