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溯洄溯游,追寻伊人

蒹葭

[先秦]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词讲解: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

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

文“萋萋”、“采采”义同。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

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

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水中高地。

坻(chí):水中的沙滩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音频手稿:

这首《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

谓《秦风》就是陕西调。周孝王时,秦之先祖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周平

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建都于今陕西兴平。所以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整个《诗经》中,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也称芦荻,即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蒹葭》这首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但是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被誉为中国几千年来最美的诗行。它以水、芦苇、霜、露、佳人等意象营造了朦胧神秘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求之不可得的怅惘与苦闷。

诗的第一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片片白霜,微微的秋风送来袭人的凉意,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河水隔绝,相会不易。如果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只能隐约看到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诗的第二、三段“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内容与首段基本相同,只变换了几个词儿。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芦苇的颜色由“苍苍”变为“凄凄”和“采采”,将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白露由“为霜”变成“未晞”和“未已”,意思是说朝露凝结成霜、又融化为水,后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这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独自久久徘徊在清冷寂寞的旷野,直待到太阳升起。而伊人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似见非见,时隐时现。

诗人明知可望而不可及,仍然不顾艰难险阻,不停地变换着追寻的道路和方位,

但无论是“溯洄从之”;还是“溯游从之”,结果仍然是只能遥望而无法触及。

全诗虽然不着思念和忧愁二字,然而我们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起,“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当我们深入品味、反复吟诵时,更会觉得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最后,让我们再来诵读一遍这首诗,溯洄溯游,追寻伊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蒹葭》溯洄溯游,追寻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