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书笔记之七 | 考据、批评与欣赏

《谈美》,漓江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文 | 鱼爱吃猫

今天的笔记内容对应《谈美》第七章。

“把快感认为美感,把联想认为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此外还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欣赏。”朱光潜先生在驳斥了普通人常有的两种对美的误解后,开始涉足学者这个群体对美的误解。

学者作为知识和经验都较为丰富的群体,对自己专业的认识无疑是远超普通人的。社会上流传一句话: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的群体难道也会对美有误解吗?答案是肯定的。

朱先生在书里谈了自己的经验。他自幼爱好文学,也就是喜欢哼哼有趣的诗词和文章。后来到国外的大学念书,就决定研究文学。在当时的他看来,“研究文学”应该是读更多有趣的诗词和文章。他以为那些外国教授可以告诉他哪些作品有趣,以及有趣在哪里。

可没想到,花费了五六年,所学的却几乎完全不是他原来所想的。比如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教授在课堂上讲什么呢?当时英国的学者最重“版本的批评”。他们整年地讲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某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某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四折本”和“对折本”有几次翻印,某个字在“四折本”里怎样写,到了“对折本”里又怎样写,等等。

这还只是举出了极少的一些例子,已经足以使我们感到不耐烦了,试想他们毕生都在做这种勾当!

除此之外,这些老教授们还注重研究“创作的来源”“作者的生平”。这两样和“版本的批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至于剧本本身,他们只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去读。能欣赏也好,不能欣赏也罢,他们是不会过问的。这样的人是把“研究文学”和“整理国故”当作一回事,我们对他们的工作应该作何感想呢?

朱先生的评论一针见血: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能帮助我们欣赏。它们尽管重要,却无法代替欣赏本身。版本、来源和作者的生平都是题外话,因为美感的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如果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这些问题上,就离开了形象本身。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不足以谈欣赏,所以合理的考据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善于考据的学者通常不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叫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的一字一画都有来历,于是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史实的支配。第二种错误叫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把作品的史实考据出来后,便以为能事已尽,而不进一步去玩味。就像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烹调方法研究得十分透彻,之后就袖手旁观,不去品尝。

朱先生评论道,在考据学者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批评。但一般意义上的批评不是如此。它究竟是什么呢?这并没有一个万准的答案,因为向来关于批评的人也分“派别”。区分起来,可以得到四大类:

第一类批评者自居“导师”的地位。他们对艺术有理想,自己却无力用创作去实现这种理想,于是拿这个理想来要求旁人。他们喜欢发号施令般地说小说应该如何如何作,散文应该如何如何作。说文艺要含有道德的教训,悲剧应该用伟大人物作为材料,等等。他们以为作家只需要遵照这些教条,就能做出好作品来。市面上流行的《小说作法》、《作文法》等书籍都属于此类。

第二类批评者自居“法官”的地位。这“法”便是“纪律”。这些人心中存有几条纪律,用它们衡量所有作品,相符合的就是美,反之则是丑。这种“法官”式的批评家和“导师”式的常合在一起。他们中最好的代表是欧洲假古典主义批评家。“古典”是指古希腊和罗马的名著,“古典主义”就是这些名著所表现的特殊风格,“假古典主义”就是要把这种特殊风格定为“纪律”,让创作者来模仿。

第三类批评者自居“舌人”的地位。他们的作用在于把外国话翻译成本地话,让人能够看懂。这一类人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作者的心理,看他的作品与个性、时代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另一种就是上文说的考据家。两种批评者的功能都在于帮助本国读者了解作品和作者。

第四类批评者所居的地位则是“饕餮者”。他们只贪美味,尝到便把它的印象描写出来。他们的领袖法朗士曾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他们反对“法官”式的批评,因为主张各人应有自己的嗜好和标准;他们也反对“舌人”式的批评,因为那太过客观,他们相信批评应该是艺术的、主观的。

知道了这四类批评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去欣赏艺术作品呢?首先应该避免的是“导师”式和“法官”式的批评,因为太过偏颇和教条,不利于我们形成健康的审美。其次我们也要避免成为“舌人”式的批评者,因为它是冷静的、不参杂情感的。而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们自身情感与物的姿态之间的交流,它是直觉的

批评的态度预存有一种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欣赏的态度则不参杂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艺术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尝试去做“饕餮者”,虽然它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容易把快感当成美感。知道这个缺点,在“我觉得它好”的基础上,培养能说出为何觉得它好的道理的能力,就会帮助我们尽量避免走入这个缺点。

今天笔记的最后,用朱先生的话来做个总结:

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和批评。从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现在一般青年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美》读书笔记之七 | 考据、批评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