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士风骨

明末,那个人杰辈出的时代。

  夏完淳自幼见慧,有神童美誉。“五岁解经书,七岁能诗文”,十四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老师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

  明末,东林党、宦官将朝廷搅的已是乌烟瘴气,朝政失信崩溃,本来不可能有爱国志士横刀力挽,没想到一下子涌出那么多人杰。虽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然而,崇祯吊死煤山,那些试图匡扶国难的仁人志士霎时间群臣无首。如何救亡图存?似乎已无意义了。唯一值得他们蹈身不顾的,应该是眼见异族滥杀,强盗四起,流民曝野,白骨遗途……而身为读书人,在那种锦绣河山不见宁日的现实处境下,以仁爱慈悲奋臂啸起,尽血肉之躯还万民安宁。就像夏完淳那首《精卫》,为自己矢志不渝,为自己胆色不顾。众多人杰里,他是我最为欣赏的一个,不知道他之前,先读了他的诗,一读倾心。

精卫

北风荡天地 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 衔石随浮沉

崇山日以高 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 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 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 劳劳成古今

  此诗直抒胸臆,情辞恳切,尤为感人。柳亚子青年时读过夏完淳的诗,敬慕不已,写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柳亚子所处的时代与夏完淳类同,人杰知人杰,最壮英雄气。

  清兵下江南时,夏完淳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当年他十五岁。少年,风华正茂,英气勃勃。抗清失败后,父亲夏允彝投水自殉。身心哀疲,时局不得守丧,于是追随老师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抗清救囯。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陈子龙、吴易皆阵亡,夏完淳泅水脱险,反清复明意志愈加坚定。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辞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此后,夏完淳数度联络复明志士,意欲渡海追随鲁王时不幸被清军逮捕。取水道解赴南京受审,船过细林,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解赴南京,已归降清军的洪承畴亲审,夏完淳佯装不知,高声答到:“我听闻洪承畴先生是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我时常仰慕先生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愿追随先生于九泉之下。”当差笑说:“审你的就是洪承畴。”夏完淳勃然变色曰:“洪承畴先生忠国殉身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说得洪承畴面惨心愧,恨不得找王朗交杯互慰。

  喧沸的南京西市,那时总有人三天两头被问斩,遭斩的人面色颓丧,靡跪佝偻,可这日,这人,神情刚毅,引刀成快,扬姿英拔,挺然不跪。这人,就是夏完淳。

昆南于18.04.15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士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