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刀尖上跳舞的战略外交家——张仪(九)

                        26


  回到秦国的张仪很快察觉到了异样。

  秦惠文王死后,继位的是太子嬴荡,也就是秦武王。

  这位秦武王天生神力,喜欢争强好胜,更喜欢高大威猛的大力士和武将,对张仪这种靠谋略取胜的文士很是不屑,斥之为小人。

  国内风气变了,秦武王更乐于和身边的大力士们比试力气和武艺,军国大事更多地交给名将樗里疾。樗里疾出身秦国宗室,天生对张仪有排斥心理,失去了秦武王信任的张仪举步维艰。

  国际局势也在悄悄变化。嗅觉灵敏的六国知道张仪失宠,纷纷采取观望态度,不再亲秦,尤其是齐国,经过高人指点,齐王明白了张仪连横的最终目标只能是对付齐国,齐闵王大怒,发誓要杀了张仪。

  张仪知道,到了为自己谋后路的时候了。

  辞职归隐回封地吗?这绝对不是最佳选择。虽然他已被封为武信君,有五座城邑的封地,可那些一直被他压制的宗室贵族和有宿怨的大臣们,不见得会容他安稳地做个富家翁。

  有功于秦国又怎么样?想想商鞅,就足以令他不寒而栗了。

  必须离开秦国,这才是保全自己的最好出路。商鞅虽然有才,但是不够聪明,最后弄得逃都逃不出去。鬼谷之道精华就是捭阖,到了用它为自己开启一道逃生之门的时候了。

  张仪面见秦武王道:“听说齐国出尔反尔撕毁了盟约,还要杀了臣,可有此事?”

  秦武王道:“确有此事,相国虽然办事不力,毕竟有功于秦,先王临终时也叮嘱要善待先生,先生不必担心!”

  张仪心里涌起对秦惠文王的感激之情,沉声道:“先王恩典,臣下感激莫名,如今我有一计,可破此危局!”

  ”相国请讲。”

  “如今齐国深恨臣下,我在什么地方,齐国就会讨打,不如这样,我辞去相国职位,全家去往魏国,这样齐国就会去攻打魏国,然后大王趁齐魏交战,兵出三川,攻打韩国,直驱周都洛邑,挟天子,赏九鼎,观天下图谱,可成帝王功业。”

  这番话正是投其所好。秦武王就喜欢争强好胜,以力压人,听了张仪的话,大为高兴,心说这位张相国总算出了一条有用的主意,本来他是想让张仪辞职归隐不再掌权的,如今看来这人还有些用,去魏国就去吧,于是欣然同意。

  秦武王后来真的按张仪的规划兵出三川,攻进洛邑,兴奋之余,非要与手下大力士比试举鼎。他也真是有力能扛鼎之神力,不过鼎太重了,最后支持不住砸断了脚踝,伤重而死。

  一个国家的兴起需要一个有魄力的领导人,更需要的是国运。没有国运,纵然你能强盛一时,也只是昙花一现,有了国运才能保证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持续强大,秦国所以能统一天下,就因为自献公,孝公,惠文王以来,只出了这么一个不着调的秦武王,却短短几年就死了,然后就是著名的宣太后芈八子和秦昭襄王,继续保持了秦国的强大,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莫非冥冥中自有天意?你能说没有国运吗?


                        27


  公元前310年,两度为相,执政秦国近二十年的张仪辞去相位,全家去往魏国。秦武王特意派了三十辆兵车护送,直到平安抵达。

  大名鼎鼎的张仪以平民身份回到魏国,立刻被求贤若渴的魏王聘为国相,这样,张仪第二次担任了魏相。

  事情当然不会轻易结束。按下了秦国这个葫芦,张仪不能让齐国那个瓢再浮起来。

  很快,张仪的心腹门客冯喜就到了齐国,面见齐闵王。

  冯喜道:“我听说大王正准备出兵魏国,杀张仪泄恨?”

  齐闵王道:“没错,张仪祸乱诸侯,到处挑拨是非,寡人必杀之后快!”

  冯喜道:”看来大王憎恨张仪,那么,你出兵魏国是要杀他还是要帮他呢?”

  “此话怎讲?”

  “小人曾经做过张仪的门客,知道这次张仪来魏国,是与秦王订下的计策,利用自己吸引齐国的注意,乘齐魏交战无暇顾及其他时,秦国出兵韩国,取三川,下洛邑,挟周王,霸天下。如今大王真的要去攻魏,不是正中了张仪之计吗?”

  冯喜这一番话完全都是实话。把实情全部暴露给对方却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张仪这个计策之高明就在于此,完全是阳谋,无计可破。

  就这样,齐王打消了为难张仪的念头,张仪得以安稳地住在魏国。

  一年后,公元前309年,张仪在魏国去世,死后埋在魏都大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市附近,结束了他传奇的人生。


                        28


  说起论天下英雄,大家一定会想起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还有那句著名的“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尔”,却不知道远在战国时代就有一场著名的论天下英雄的对话。

  对话的双方,一个是楚国当代名士,大学者景春,这人可能不怎么有名;另一位的名气可是如雷贯耳妇孺皆知,声望大大超过了曹操和刘备:他就是我们的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孟子,孟轲。

  在一次谈话中,两个人谈到了天下英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话语中对公孙衍和张仪大为推崇,认为大丈夫就应当如此。以一身搅动天下,一怒诸侯惧,安居天下熄,位高权重,翻云覆雨,本人更是天下闻名,连君王也不敢怠慢,当为人生楷模。

  孟老夫子却不同意景春的观点,他先是说了一大通小人女子之类的言语,影射张仪之流只知道依附君王,献媚诸侯,看重名利,不行仁义,为一己之私,博一时之名,算不得大丈夫。

  接着他就说出了自己心中大英雄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孟老夫子的标准太严苛了。奉行仁义,恢复周礼是他的人生理想,这条路早在孔子时代就走不通,到了孟子时代更是处处碰壁,用这种标准去要求张仪这种腹有良谋,胸有韬略,不甘寂寞,锋芒毕露的人是不现实的。

  可是,张仪有自己的行为准则,那就是忠诚。

  纵观张仪一生,起于贫贱,受辱于楚,发迹于秦,心中永远对提拔信任重用他的秦惠文王忠心耿耿,抱着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把自己一生的智慧都献给了秦国。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为了秦国,张仪凭着聪明才智和三寸不烂之舌,屡次挫败诸侯合纵,令公孙衍饮恨而终;为了秦国,张仪屡次把自己置于险地,在魏国,在楚国,甚至最后在秦国,他一次次处于危及性命的生死险境,就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他也一次次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转危为安,最后寿终正寝。仅仅在这一点上就强过了许多比他名声更广的人物,比如吴起,商鞅,伍子胥等等,都比不上张仪有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

  那个时代是个群星闪烁的时代,其中魏惠王,楚怀王,齐威王,赵武灵王,公孙衍,惠施,陈轸,昭阳,屈原,樗里疾,司马错,甘茂,孟尝君等等,都是著名君主和一时英杰,张仪与他们同台较技,自身的光芒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个。

  张仪战略眼光敏锐独到,他善于在纷杂的局势中抓住重点,始终让秦国处在最有利的位置。他提出的连横策略让诸侯始终不能合力对付秦国,正是在他执政期间,秦国第一次以一个巨人的形象出现在诸侯们面前,自此以后,强秦这个概念成为了诸侯的阴影和噩梦,挥之不去。

  他的学问最精髓之处就是捭阖之道。捭者,开也。阖者,关也。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开关之道,蕴含着极深的学问和高超的技巧。这就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阴阳之道。

  张仪口才一流,号称三寸不烂之舌,他总是能抓住君王的心理,或者诱之以利,或者吓之以害,他和苏秦这一派往往都是从山川地形兵马财赋入手,一层层解除诸侯们的倚仗,然后指出连横亲秦的必要,往往大获成功。

  张仪和秦惠文王联手为秦国开创了一个非常好的局面,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非常牢固的基础,也可以说,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样的人,难道还不能称为大英雄大丈夫吗?

  张仪也是张姓历史上第一个为人熟知的人物,与苏秦一起被称为纵横学派的代表,为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是张氏家族的骄傲。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章 刀尖上跳舞的战略外交家——张仪(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