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

若不是手机推送,我是没有注意到明天就是中元节了。我对中元节是没什么概念的,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前一天)这个日子对我来说,更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个日子充满了我的整个童年回忆中很大的一部分。

我是最近几年才渐渐注意到中元节这个节日的,以前只知道有七月十四。在我的故乡小村里,七月十四不叫中元节,而是叫鬼节。传说,这天是鬼一年一度洗衣服晾衣服的日子,阴间一天人间一年嘛。

1.姑捻

从小在家乡小村生活,野惯了,放学回家后,不是上山抓鸟,就是下河摸鱼,写作业那种事是不存在的。而农历七八月,正是山上姑捻成熟的季节。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我们的主要活动是上山摘姑捻。

这里不得不插入介绍一下姑捻,其实我一直不知道姑捻的学名是什么,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专门去百度了一下,叫桃金娘。我很失望,这名字还没姑捻好听。至于它的样子,如下图:

姑捻花
姑捻果子长在树上

姑捻其实就是一种野果,在我还小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这个季节上山,随随便便都能摘一帽兜。摘姑捻是要成群结队去的,因为胆子小,山上都是移坟后的棺材坑,小孩子们需要成群结队行动来壮胆。戴着草帽,可以遮阳挡雨,还能用作盛装姑捻的容器。

成熟后的姑捻是紫黑色的,很甜,很好吃。故乡流行着关于姑捻的一句话:九月九,姑捻甜过酒。事实上,姑捻的成熟季节是农历七八月份,到了九月,已经是剩下的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到了九月九,如果还能摘到剩下的姑捻,那味道是比重阳节的酒还甜的。

但是七月十四这一天,我们是不会上山去摘姑捻的,因为传说鬼节这天,鬼会洗衣服晾衣服,漫山遍野都是鬼的衣服,如果这时候上山去摘姑捻,会碰掉鬼晾在灌木上的衣服,鬼就会不高兴,那人就要倒霉了。

2.簸箕炊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安慰小孩子不能上山摘姑捻吃,七月十四这天,故乡小村家家户户都会做另外一种美食:簸箕炊。这名字大概只有粤西地区的人才会熟悉。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去百度了一下:

簸箕炊,是广东省粤西地区的传统小吃之一,在茂名地区的电白、高州、化州、以及湛江地区的湛江各区,遂溪县、廉江市、吴川市、雷州市、徐闻县一带非常盛行。因其采用竹篾编制而成的簸箕为盛具而著称,化州又称“格籺”或“簸箕籺”。遂溪西边沿海的港门镇、北坡镇、草潭镇、杨柑镇等称之为“白籺”,湛江市区及廉江市称其为簸箕炊。以化州簸箕炊最为出名。

它大概是长这样的:

在故乡小村,每年七月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提前泡一盆白米,然后拿去村里唯一有打浆机的碾米铺排队打成米浆。家里早已备好洗干净的几个簸箕,米浆提回来,在灶台的大锅里烧开水,放入一个底架,把簸箕架在开水上面不接触开水。然后,用勺子滔上一勺米浆,均匀地在簸箕浇上薄薄的一层,盖上锅盖蒸,待这一层凝固了,打开盖子再均匀地浇上薄薄的一层,如此反复。

簸箕炊的成品,有点类似榴莲千层蛋糕,是一层一层的,很考验制作人的手艺,每层都要薄和均匀,时间也要拿捏得当,不能蒸过火,这样才会好吃。簸箕炊蒸好后,从锅里端出来,撒上芝麻,放桌子上自然变凉,再用竹刀把整块的簸箕炊纵横切开,切成菱形的小块,浇上特制的香油,就可以吃了。香油是用自家夏收的新鲜花生油烧热,放入大蒜出味,再加入盐和生抽,油便会满屋飘香,让人食欲大增。

小时候每年都可以吃到,而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吃过了,特别是在七月十四这一天,已经很久没有吃过故乡原汁原味的簸箕炊了,甚是想念。

如今,一年年过去,我们都慢慢长大,曾经的大人也慢慢老去,而手艺和风俗却没有传承下来,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慢慢淡去了,那些事那些情,也都在残存的记忆中慢慢褪色。

有感而发,撰一小文,聊以怀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