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3年3月9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枪炮病菌与钢铁》
阅读范围: 本书的拓展问题
这是一本大历史观的书,跨越时间和空间分析各国发展的差异。在当年是一本视角很独特的书。这是我第三次尝试读这本书了,前两次读的都是纸质书,厚厚的一大本,读着读着思路就断了。我还读过他的《第三种猩猩》,很喜欢这位作者的分析角度。奈何当时还没有掌握好的阅读方法,所以时隔多年书中的观点体系都忘光了,只记得几个片段。这可能也是很多书友不敢去读社科大部头的原因。我来分享自己的一些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前言和目录很重要
在读小说和类似的虚构类书籍时,我们通常不太重视这两部分。因为这类书的前言大多是推荐和作者生平的介绍,很少涉及书中的情节,而小说的情节才是我们更感兴趣的,如果前言就把故事讲完了,便没有再读下去的必要了。
社科类非虚构书的重点是向读者阐述一类观点,所以前言多是调查研究的介绍和观点的总览,作者通常会在前言中点明要解答一个什么问题,每一章会涉及什么观点。通常的结构会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段结构。
有经验的读者会通过前言和目录中每章的标题梳理出书的基本框架,找到自己想详读和略读的部分。
像这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能直接从书名知道主要观点的书还是少数,所以读前言和目录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很有必要的。
找到论点和论据,掌握结构
我经常读着读着就乱了,忘了前文想表达什么观点。在生活中当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的人说话很难抓住重点,比如他告诉你今天西红柿很便宜,最后讲到摊主的邻居的二大爷的小姨子和婆婆打架,最后你还是不知道这个便宜的西红柿买多少钱。
当然写书的作者很少犯这样的毛病,可是也很少把书籍写的像论文,给你分好了一级二级标题,提出论点再展开论据。特别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被事情打断,等时隔一两天再继续阅读早就忘了,这段文字是为了证明何种观点的了。我还遇到过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社科类的书籍都是英文直译过来的,大家都知道英文的语序和我们不同,遇到长的条件句我经常是读了好几遍,还是没弄明白这句话想表达什么意思。
所以我十分理解,很多人喜欢看别人提炼好的知识架构图,这样就可以直接获得知识点。这样做的坏处是只能了解论点,为了节省篇目知识架构图中论据往往被压缩或删减,还有就是会缺乏自我阅读挖掘的乐趣。
我的建议是在阅读观点层次多,或论据复杂的章节时,要适当的做好笔记,记录一下观点是什么,论据想如何证明此观点,有点像上学的时候阅读理解,不过熟练了之后就会容易的多。
一些感兴趣的论据可以细读,不感兴趣的只要知道它想证明什么就可以。比如我前不久读的《用后即弃》里面关于奴隶的生活工作情节我就读的很细致,还和大家分享了很多其中的故事。对于人数、钱数、这种数据较多的论据我之后一扫而过,知道它们是为了证明奴隶主从中获利巨大就可以了。
在阅读中培养了提炼观点的能力之后,和人聊天也能更好的抓住重点,在他人跑题的时候也能快速的拽回来,不会被长篇大论忽悠住了。而且我发现有的人侃侃而谈,其实说的都是翻来覆去的废话。很多知识丰富、见识广博的人往往惜字如金,可以几句话就点名事情的关键。在这方面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
带着问题和个人理解做复盘
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读书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可是在读之前我总是想不到能提出什么问题。我现在读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是2022年再版的,它有一个部分是“本书的拓展问题”提出了24个问题,可以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我相信这样我会更容易读下去。
对于个人复盘部分,我的理解是他人的书评、知识架构图就算再清晰细致也不如自己整理。一是可以锻炼思辨能力,二是可以根据自我的需要进行取舍。所以我在分享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一直强调“百书千面”,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同。通过阅读和自身的知识体系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这也是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的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自己一生的原因。
我接下来的计划是,围绕24个问题的回答来阅读,当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观点,我们一起交流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