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来讽刺,大学四年,从18到22岁,青少年从稚气未脱到社会化的这一阶段,本该是思考,摸索着前进的年纪,而我却在不停倒退。
大学之前我还是个很喜欢看书的人,太晦涩的名著看不懂,就看小说,散文,杂志。
小学最爱看的是《儿童文学》,16k大小的书,封面多是淡淡的颜色,很唯美。
中学时候,每半个月会准时去学校旁边的书店去买《彩版青年文摘》、《读者》,会偷偷看韩寒的《长安乱》,《追风筝的人》等等等等。
那时候我无比渴望上大学,只因为大学有图书馆,有很多时间可以自己支配,我终于可以看书了。
02
高中毕业,我开始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活。
应了那句俗套的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就很骨感了。
我悲哀的发现,原来我渴望的大学,我渴望的书,就像我每次渴望寒暑假一样,因为难得,所以渴望。
我告诉自己在这个假期,我要六点起床,念英语,吃早饭学习到中午,最后都无疾而终。
没有了执行力,多么完美的计划都是水中捞月。
我有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也有了想要的图书馆,我甚至给自己买了一个kindle,可我却不怎么看书了。
想起以前我没有自己的手机,看书是我舒解的方式。大学以后,有了手机习惯做伸手党,大部分的碎片信息都是拿来主义,未加消化即可吞咽。
手机越来越智能,我却越来越笨了。
03
大三的时候,我意识到,上了大学以后,我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意识到思考能力的丧失,大概是在很多次面对疑难问题不再是兴致勃勃的想要挑战它攻克它,而是感到头痛,无法专注深度的思考,大脑好像退化了一样。
我想找回思考的能力,走出舒适区,所以在大三那年,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考研。
之所以说决定重大,是因为在走上考研这条路之前,我是很惧怕考研这两个字的,它已经被身边人妖魔化了。
我还记得我留校的那个暑假,西安7、8月份的天气热情似火炉。一个雨后的傍晚,我在校园溜达累了以后,决定在图书馆休息片刻。夏天雨后的图书馆异常闷热,凳子触感我还记忆犹新,汗热,黏腻。
不远处的桌子上有一个女生,她桌子上堆着厚厚的一摞考研资料,这恶劣的环境在她那里仿佛不存在。
她安安静静的写字,空气里有笔在纸上刷刷刷的声音。
良久,她起身走向烧水器,拿起放在上的一盒泡面,吃了起来。那时我就像一个观众,在看一部哑剧。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考研人的状态。从高考毕业到已经大学松懈,再次看到那种全力以赴的拼让我震撼,也让我敬佩,也让我退缩。
父亲在我大二后数次向我提起考研的事情,我总告诉他,我想直接工作,对考研没兴趣,一副对自己的未来很有规划的样子。
那时候我非常的清楚,我拒绝是因为害怕而逃避。
我被那个在闷热的图书馆里吃泡面的女生吓到了,我怕吃苦,更怕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怕失败,所以拒绝了一切开始。
所幸,考研的经历的确带给我很多,起早贪黑的作息令我感到充实而快乐。
我发现了那个更好地自己。
04
大学时期,与室友并不交好,在大一那年我还常常为此感到痛苦。
或许是高中的小女生痕迹还未褪去,我害怕一个人,害怕被被别人看见自己是孤独的。
因此,为了让自己至少看起来是一个合群的人,我混在人群里,勉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挥霍着时间。
到了大二最终还是难以忍受,我开始了一个人去图书馆的生活,路上戴着耳机,自在无比。
才真真切切的明白,低质量的合群远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我相信,上大学前,很多人被灌输的思想都是:上了大学就轻松了。
我真的希望,那些老师说不要在青少年最该奋斗的年纪向他们灌输这样错误的思想,为了让高中生持续高强度学习,彻底否定大学的教育。
诚然,大学里自由时间变多,但我们高中努力的目的不该是轻松的上大学,而是将其当做跳板,为了有更好的环境,更好的平台。
在青少年的是非观完全形成之前,他们很容易被人云亦云,被错误的反智主义思想荼毒。
有人宣称读书无用论,他们口中经常讲的是当年辍学的人成了大老板,上过大学的人替他们打工这样的故事。
我想告诉那些即将上大学,包括正在上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把大学当做是轻松的,在最该播洒汗水的年纪,千万不要让自己过得太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