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信息背后的信息 是包容的前提

休息了1个多月,日更又重新开始了,深深的感受到他律对自律的补充和结合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打开,将从今天开始的日更放在了『2018 第四季度 日思记录』中,来提醒自己2018年即将走入第四季度。

犹记得年初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目标,眼看着这一年又要即将流入『做计划的一年』的时候,忍不住想提醒自己,时刻要保持自律的精神和状态,毕竟年岁带来的生活压力,不想持续性的焦虑,便只有持续性的自律。

早上在整理辉哥的分享内容,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读经典需要有非凡模式的what how why,而在what中,最重要的是弄清楚概念以及概念的边界。要学会在作者的世界里找到作者对于问题的答案。

只有弄清楚每个作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市场需求下的概念的边界,才能包容更多的观点,最终达到我注六经的状态。

这个观点,除了可以运用在读经典理论读书之外,还可以运用在日常的交际和工作中的交往中。

#别人说了什么,那是别人在他所处的环境和立场,以及他的生活状态下,所表达的他对于问题的他的答案#

弄清楚这一点,就不会无端的抵抗或者是效仿别人的观点,因为我们至少要有一个共识,就是任何人的观点,都有其框架和边界,而这个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所站的立场,甚至是当时的情绪或者是内心活动,都可能是这个边界限定的常量。

最近因为身边的闺蜜要么已经怀孕,要么生产完毕,或者是刚刚结婚,亦或是正在准备结婚,所以总不免谈起生孩子的问题。而身边已经有孩子的同事,不同的家庭状况,对生孩子的态度和观点也是截然不同的。有户籍的,没户籍的,有父母帮忙的,和没有父母指望的,他们对一个问题的态度都会不一样。

昨天我在为周四周五的产品试调做内测,邀请了公司内部的同事前来参与问卷和口味测试,针对白奶和常温酸奶,大家的观点也是不一致的,而在这不一致的下面,有些人是因为从不喝常温酸奶,有的是人无法忍受常温白奶,还有的人是常年喝进口的常温白奶(偏甜),所以喝不惯国内的常温白奶。

而如果你不去挖掘背后的原因,或者没有在问卷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些原因,你就很难去获得真正有用的调研数据。华与华之前说过,调研不是为了得到依据,而是去观察消费者,然后去发现你没发现的一些信息。

所以如何让自己在林林总总的观点中,找到自己的信息,这其实需要很强的洞察能力,洞察的不是你对信息真伪的判别,而是你对每一个信息传递的个体的观察。任何一个信息的传递,背后都包含了价值观、历史观,不去探究到背后更多的How和Why,其实很难去甄别,那就会陷入习惯性的反驳和抬杠的状态:

你用你的生长环境,家庭状态,立场去阐述你的答案,抬杠说别人在别人的生长环境、家庭状态、立场下的答案是错的。

这就好比辉哥前几天在群里发了一个快手的视频,三个人站在三个角度,去看W,有人说是W,有人说的M,有人说是3,他们都对,也都不对,因为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说别人站在别人角度的答案是错的。

有时候总是想着如何变得包容,可能包容的基础,是要有对信息的明辨能力,以及开放的探究背后更多信息的能力。


20180828 第四季度日思 #1

你可能感兴趣的:(识别信息背后的信息 是包容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