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关系是『滋养型』还是『损耗型』?

“没事,我自己可以。我不想麻烦你。”

槐尘曾一再地被这句话伤到。

当我意识到那个我曾以为会是一辈子朋友的姑娘一再地不愿意麻烦我,当我发现我们越相处越“相敬如宾”,我终于知道,我留不住她。于是便在毕业后留了一句“顺其自然”之后各奔东西。

如果你也曾被这句话困扰,不妨听槐尘继续说下去吧。

有的人朋友多得遍布四海,有的人仍守着自己的孤岛。

有的人主动两肋插刀却让朋友在道德绑架中逃离,有的人战战兢兢雕刻最好的自己却与朋友在虚伪的歧途分道扬镳。

那么,你呢?

那个和你挽着胳膊一起吃饭或者逛街的人,那个企鹅或者微信上和你斗图或者唠嗑的人,那个忽然一通电话找你哭诉哽咽的人,到底和你是什么关系呢?

我不愿在这里用“朋友”这一个其实很宽泛的词语来谈论,它不够精准。

让我们来谈论“关系”本身。

在这里引入两个概念

——“滋养型关系”和“损耗型关系”。

人与人之间形成关系场,一旦关系场过于粘稠,自我的空间就会被压缩,阴暗面就更容易暴露,不友好的目光便会降落。在粘稠的关系场中,你会很疲惫,你在忙于应付来自朋友的不友好评价与目光。矛盾与争吵就这样发生。

于是这样的关系就会滑向“损耗型关系”。

而“距离产生美”说的就是一个粘性适当的关系场。在这样的关系场中,你可以展现自我亦能发现对方的独特,你可以享受独处的宁静亦能在需要依靠时得到一个肩膀和拥抱。你会从心底感受到一种愉快。

于是这样的关系便会滑向“滋养型关系”。

非常纯粹的滋养型关系和损耗型关系,大抵都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妨用“滋养程度”来衡量一段关系。

怎么看呢?

武志红在《和另一个自己谈心》中给出了评判标准:“在关系中能做自己的程度,也就是这个关系对你的滋养程度。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头的这句话——“没事,我自己可以。我不想麻烦你。”

有的时候这句话并不伤人。可能是陌生人之间的礼貌和友好。如果是朋友之间的话,也可能是ta真的单纯的不愿意给你添麻烦,喜欢并且尊重着你。这大多发生在一个独立性较强的人刚刚陷入一段关系时。

而在相处了较长的时间的情况下,在多次重复下,这句话里便是淡淡的疏离,是不愿亏欠,是随时都可以抽身离开,是没想过会有未来。

你当作朋友的人好像并不把你当朋友。这才是伤人之处。

如果你是这句话的接收者,那么收到这样的暗示,你不妨重新审视你们的关系,是以滋养型关系为主还是以损耗型关系为主?这段关系是否还能看到发展方向?你不妨问问自己你对ta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是真的很在乎的人,那么及时去真诚地沟通是最重要的。去让ta了解你的心意,了解你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并且去倾听和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去尝试修补一段关系最重要的核心方法论——共情。

共情其实挺难的。

共情需要在情绪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要从悲伤、恐惧和愤怒中走出来一点,跟它们产生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空间里,你的想法才能对你的感受产生镇静的效果。”

“共情需要把有倾向性的偏见放在一边,并控制住那些自动进行评判和谴责的冲动;还有把复仇的渴望平息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渴望理解他人,而这最终可能意味着要原谅他人。”

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中如是说。

在共情的过程中,倾听与感受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感性评判和冲动指责则是禁忌。

所以槐尘在这里介绍一个表达方式: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举个栗子。

如果你原来是这样说的:你缺了东西也不问我借,我主动借给你你也总是拒绝,你干什么总是对我一副客客气气的样子!你把我当朋友吗?

现在不妨试着这样表达:你有的时候缺了东西宁愿忍着都不问我借,或者我借给你你也大多会拒绝(观察),我觉得你对我有时候太客气了一些,让我觉得我们不像朋友(感受),而我也需要一点被朋友依赖的安全感(需要),所以你下次可以多依赖我一点吗,借个东西这样的小事随便开口好了。(请求

这就是在心理学界享誉盛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著作《非暴力沟通》中阐述的沟通方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正是非暴力沟通法的四大要素。

这个表达方式给予思维足够的空间去做出较为理性的反应,大家可以去尝试一下。当然你要是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看看这本书深入了解一下非暴力沟通。

不过如果你是这句话的输出者,那你是否意味着疏离和客气?也许你并不是这个意思,也许你是怀着善意的。但是正如武志红在《和另一个自己谈心》中指出的“其实关系的实质,就在于麻烦彼此。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

很多小事互相麻烦,互相亏欠,互相依靠,不失为一种美丽的关系。不敢麻烦别人的人,也就失去了麻烦别人的理由,于是逐渐将自己隔离于真空。

关系的本质,是谁向谁投射焦虑,或是谁为谁承受焦虑。”英国精神分析师比昂如是说。

所以,不妨大胆一点,去主动亏欠,去麻烦别人,亦去主动为别人提供帮助。只要你心里始终有一盏天平,不求精确,只要记得索取也记得给予就足够了。

不要执着于让天平始终保持绝对的平衡,而是要更加注重人与人交互联系的美丽过程。


写在最后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不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太过于重视这一点很容易衍生出好人的经典逻辑——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

自以为是的道德绑架。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应当是真诚。

最美的关系不过两个自由的灵魂相遇,于同共鸣,于异包容,并始终独立而真实。

槐尘说:

这是阿尘在阅读了三本心理学著作,做了读书笔记,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文章,希望可以给大家一点点帮助。

点个赞,让阿尘知道自己的文字还是有人在乎的


/槐月尘欢,这里槐尘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朋友关系是『滋养型』还是『损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