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忙,怎么可能有时间做这个事情。”
“怎么可能,一天上十个小时的班,回到家就瘫了,想学习也没机会啊。”
“不行,不行。这东西需要大把大把的时间支出,我每天工作的量都快受不了了,再让我腾出时间学习?省省吧你。”
人们常说,学生阶段是你最好的学习时间,在这个阶段你可以无忧无虑的学习,除了学习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不管。一旦上班后,大量的工作迎面而来,压得你喘不过气,此时再想学习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自我升值,有一个更好的工作。如果对工作中的大众人群做一次调查,他们80%的人都会对自己现有的工作不满意,不论是在工资、工作环境还是地区、福利待遇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尽人意。
想要解决这样的不尽人意,一方面就是增加自身价值——自我升值,另一方面就是寻找一个副业——斜杠青年。然而这两项都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来学习。
重新回到“学习”的话题上,如何在自己每天被工作安排好了的日子里,挤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
学习英语
“碎片化学习”是一个专门为自我升值者提供的学习思路,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网上不少人对“碎片化”深恶痛绝,认为每一次浏览网页、观看短视频都是碎片化的时间,这样的时间最终导致主要的工作不能完成,所以碎片化时间只能用来看短文,没有什么用处。
其实不然,看待一个问题要从两面来理解。一个想要自我升值的人,不论是什么样的时间他都会牢牢的把握住,哪怕是碎片化的时间。
思路回到你高考、考研的阶段,老师教授的学习小技巧中,哪一个没有提到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背背单词、听会听力?只不过那时对于在这样的时间没有一个具体的名称罢了。
日本“整理术”小山龙介,擅长使用整理术的思维来处理工作与生活中的繁杂事务,所以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仍从容不迫地享受生活。
《碎片化学习》是他对于“碎片化时间运用”的一种理解,以一种“整理术”的思维把碎片化的时间安排的井井有条,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来提升自己。
图书封面
《碎片化学习》直面现代人学习的困境“想要学习,却没时间。”根据自身经验和理论对比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89个简单易懂的解决方案,这89个方案以“工具、时间、考试、习惯、环境、语言、职业”这七个方案进行分门别类的阐释。
这些小方案中不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等车的时候背会单词”、“使用降噪耳机让世界安静下来”等等,也有“影子练习”、“灯光控制注意力”等不常见但效用十足的小方案。
一、选择合适的学习工具
选择适当的工具可以辅助学习,增加学习效率。录音笔和降噪耳机是最常用的两样东西。前者可以帮你把老师讲授的内容留存下来复习使用;后者是当你在嘈杂的环境学习时,提高注意力的产品。
这两样是物质产品,在现代听网课的人增加、在自习室学习的人增多后便渐渐的失去它的作用,但这并不妨碍它是部分人钟爱的学习工具。
小山龙介提到一个学习他人思维的小技巧“不同的文化信条通过语调改变了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你想学习某人的思考习惯,可以考虑模仿他的语调。
讲课
试想你在复习或考试的时候想不起某个知识点的阐述,间接的回忆授课老师的说话习惯居然想到了这个答案。如果那位老师是一个天津人,想必你回忆起考点的时候也是一股浓浓的相声风味。
还有一个生活中常用的工具——网盘。网盘可以用来储存学习资料,近些年网盘的使用率在逐步提升。许多文档资料视频也是通过网盘来购买的,网盘也可以说是网络授课最大的传播媒介。
当你通过网盘学习后想要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归纳时,思维导图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所学内容转换成由中心向外扩散的思维导图,就能清晰地把握学习内容的总体结构。同时还能再此基础上添加备注例如:
以对考试而言的重要程度为标准,添加表示先后顺序的图标。
以自身是否擅长为标准,添加笑脸或哭脸的图标。
输入考试日期、完车计划日期等。
思维嵌套
二、化整为零,把碎片化的时间集中起来
在上学期间,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时间大概最少十小时,但是工作后,这样的大面积时间依然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改变思维观念,学会短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在等车时、跑步时、散步时学会使用时间。
“同时学习法”,是篇章的思维核心,利用自身时间不足的特点,把需要使用体力劳动的工作好好的“利用”起来。
比如边吃饭边学习,早饭半小时,午晚饭各一个小时,合理利用起来就会有两个半小时。在这个时间段你可以背单词、练习听力或者看一些选择题,这样的题目阶段不需要主观题那般思考太久。
在家务中“学习”
再或者是干家务的时候学习,这也是语言听力学霸介绍的一种方法,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剧,不论是英剧还是美剧,把它打开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声音,当一集剧听到你可以接住主人翁的台词时,听力将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化整为零”,例如一个学习计划需要1000个小时,按一年为标准,每月84小时,每周21小时,每天就仅仅2小时多,这样的时间在走路和坐车中就能省出来。想要学习,想要提升自我,就要从设定一个1000小时的学习计划开始,合理利用碎片时间,你就比别人每年多出至少1000小时。
三、大胆取舍,考试不怕
学习的目的不少是为了考试,考取一个资格证。既然是为了考试,何不先看考题再看教材,根据考试的内容把教材选定复习范围,这样的考试把握更大。这里一共分三步:
(1)先看练习册;(2)看练习册的答案;(3)最后看教材。
从输出型学习开始,不做无用功,以最少的精力拿下考试。看练习册仅需看历年考题类型和答题方法即可,然后再通读教材。
查找习题
利用“ONE POCKET”的阅读方式,当你的教材过多,针对考点又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时,可以把主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写到主教材上,这样不仅减少了每次复习时所要携带的教材数量,还可以把教材作为汇总了所有信息的工具,充分加以利用。
教材的复习可以采用艾宾浩斯曲线记忆法,把资料按照科学的方式巩固记忆。当复习时间不足可以大胆押宝,统计历年考试出题内容和类型进行专项分析。
在考试的时候,浏览一遍考卷,先做自己拿手的题,让自己有信心应答接下来的难题。只要有足够的信息和认真的学习,一般的考试都不是问题。
四、养成爱上学习的习惯
让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才能长久的坚持下去,当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就可以不依靠毅力自主地学习,从两方面培养习惯(1)寻找学习的动机;(2)建立快乐学习的机制。
寻找机制建立计划
第一点,找到学习的理由,为了自己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资?为了增加一份副业做个斜杠青年?为了跳槽到更好的企业?这都是动机,寻找到自己最根本的动机才能拉动你学习的内需。
第二点,建立“功能可供性”的学习习惯——让人不由得想去做某件事。例如背单词,李开复在背诵单词时的动机是为了未来能有一个好的工作,可以比目前的工作高出20-30万的年薪,这样年薪对应单词,便是1个单词50块钱。所以李开复每天开开心心地背单词,每到晚上睡前复习时,都会想着自己今天又赚了多少个50元。
背单词“赚钱”
在动机和机制都确定下来后,便是建立“可视化”学习,把自己每一次的学习程度都变成可以用数据明示的信息,来促进自己学习,就像是每一天的自己都在战胜昨天的自己。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倘若没有一个看得见的目标来督促,那你很快就会放弃。
除了可视化学习方法的督促,还可以找一个学习伙伴,不论是虚拟网络中还是现实生活中肯定有和你一同努力的朋友,哪怕仅仅是在一个目标上有共同的前进方向,相互之间帮助性的学习将会比一个人的努力效果要好得多。
五、为了学习调整周边环境
大脑的功能与周边的环境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逃离舒适区,所谓舒适区就是一个人长期在某地区生活,在该地区留下了自身的生活印记,每当回到这篇区域身心就会处于放松的状态。家、卧室、书房都是这类的例子。走出这样的区域,去一个陌生的无法留下过多个人痕迹的地方——图书馆、自习室、咖啡屋一些安静的地方都是合适的选择。
图书馆
学习的开始,都要从整理书桌开始,一个干净整洁的书桌。但这并不是说要像大扫除一样,把所有的东西都整理的井井有条、一尘不染,而应该是以便于学习的使用为主,书桌是自己要用的,并不是给别人看的。
电脑桌面也是同样的道理,把学习要用的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其他的统一打包学习结束后再处理。
调暗房间的灯光,昏暗的环境更容易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灯光下。这就像在聚光灯下的歌手、明星一样,注意力全在他们身上,一刻都挪不开。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可以尝试腹式呼吸——把身体里的空气慢慢排除,再慢慢吸气,来回几次集中注意力。
“聚光灯效应”
以上是《碎片化学习》中较为重要的几个点,书中的一些技巧不仅仅可以用在学习上,生活中也同样有用,这正是贯穿了小山龙介的“生活整理术”思维,一切以生活为主,而生活的核心则是学习。它不仅仅用在碎片化上,还可以在更多的情况上体现。书中给读者提供了足够多的观点和方法论,只待读者去实践。
建立学习计划
《碎片化学习》作为互联网时代人手必备的终身学习实践手册,它汇集了针对碎片化时间几乎所有的观点和方法论,从我们大众都熟知的小技巧到考前突击的复习方法都有涵盖。
同时贯彻一种“整理”的思维,学习就是整理的过程,整理自己的进度、整理自己的心态、整理自己的工具,整理自己的时间。这样的生活是十分充实的,同时也是精致的。
《碎片化学习》它适合每一个想自我提升的人去学习,细节决定成败,有时候就是因为一个学习的细节让你成功,而且这个细节就是人人几乎不敢相信的“碎片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