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一些思考

关于阅读的一些思考

长逝的时流

读了也看了一些书,知道的越多,反而越有所畏忌,所以只敢自己写给自己看,自己批评自己,自述己见,活在一个人的读书世界中……

碎片式阅读的4个缺点

1.信息破碎,只能反映事物的局部。受字数限制,很多内容和推理不能很清晰的展示,让人始终意犹未尽,总觉得少了什么,有所缺憾。要想了解事物全貌,不如完整的阅读一本书,更系统、更科学、更严谨。

2.信息肤浅,难以引发深度思考。好的作品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反复琢磨、反复思考,能拔高思想的上限。而碎片化阅读虽然言之不空,但是缺乏深度,总是少了一股劲,一股在已有知识体系之外开辟新天地的心劲,难以给人带来启迪,引人思考。

3.带来感官刺激,让人沉浸舒适区。以抖音短视频为例,易让人刷上瘾,不愿意付出脑力劳动或者体力劳动去做其它事,觉得放松,没有压力和焦虑,处在心灵平静中,不愿意走出来,不愿意放下手机,直到时间被无情的剥夺。

4.时间效率低下。Time is a river,时间是不可逆的,在无情的剥削和压榨我们,过去一秒就是耗费一秒,大量的零散时间被浪费,就是缩减了生命的长度,利用好这部分时间对成长至关重要。

如何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完整的阅读?

1.以读一本完整的书为目的。一本完整的书,是知识的凝练,能全面系统的分析一个问题,掌握了书中核心主旨以后,针对同类问题就有了比较分析的依据,能够在差异中找准问题的要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这里推荐两本书,一本是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另一本是尼尔·布朗的《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我们在阅读同一部作品时,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部分的原因可能是方法论的差异,而方法论是可以习得的,有了好方法,用了好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2.借助平台端的便利。技术飞速进步,体验越来越好。当下,很多阅读软件都可以在多平台使用,但是各有优劣。Kindle和它的配套软件是个很好的选择,电子书排版精良,尤其是竖版书的横纵屏切换,在阅读位置的同步上也比较精准,可以排队时用手机,在家时用阅读器,公司用电脑,各部分间衔接紧密,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持阅读的连贯性。

3.通过音频帮助记忆。借助音频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尤其是在帮助记忆上,像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在网络上都能找到优质的诵读资源,听书与看书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看书时阅读速度可能过快,思考的时间过少,听书则是速度较慢,思考的时间较多,记忆的时间也多。可以在公交上、地铁上等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反复的听记,一方面用好了零碎时间,另一方面也学到了新东西。

如何选择书籍和建构知识体系?

1.以专业书籍为主,提高核心竞争力。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深度在前,广度在后。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建议以自己爱好的专业为基础,大学时接受了专业系统的训练,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学习,拥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清晰的知识架构,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板在哪里,在后期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弥补中,能够明确的知道要读什么书、学什么内容,要相信自己内心的判断。以我个人为例,我读过大部分的中国现代和当代的小说作品、外国小说作品,也仿拟过诸多的现代和后现代的小说写作技巧。在专攻小说的基础上,辅读了一些历史类、哲学类和古典文学书籍,有爱好、有专注力、有持续的时间投入,又加之不断的写评论文章,所以在文学上,不论时间怎么推移,底蕴犹在、新知也获,不会出现本领恐慌。同时,在书籍的选择上,也有明确的目标,通过文学史来列书单、找书目,哪些应读未读,哪些不读,书籍处于历史上的什么位置,有何意义,心中明了有数。以前采访劳动模范时,悟透了一个道理,一件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不平凡。

2.以主攻方向为主,扩展知识结构。听过一个观点,在已有专业的基础上,跨行去学另一个专业,二者间跨度越大,成长空间就越大。我对此是不赞同的,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人在你想跨过去的专业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简单来说就是已经快人一步,要想去超越,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形象点说,就是明明可以打磨一把利剑,却偏要努力去成为钝斧。所以在阅读体系上,应以主攻领域为主,做到足够的深入,不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然后向与主攻领域相关的领域拓展,可以比较深入,但不应该和主攻方向一样深入到头,再者就是学习与主攻方向比较疏远的领域,了解大概即可。人文社科就是先向邻近的学科扩展,再去了解理科、工科,而越远就越不用了解。

“读书可以明智”,不管读什么书,只要选择了去读,就坚持到底,百分百读完,读完总会有收获的。希望都能培养阅读的喜好、养成阅读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停的读下去、学下去。与诸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阅读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