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楚辞》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然而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楚辞能够得到如此的发展是要归功于屈原的,正是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文章对楚辞的发扬光大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屈原就没有楚辞的“伟大”。

      而屈原也是一位十分伟大的人物,他的爱国情怀直到现在都令人敬佩,他的经历是痛苦的,当时社会的压抑,政治的黑暗,让他空有一番爱国与报国情怀,却无法被任用,他的怀才不遇与不被理解,让他只能在诗中,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苦闷,他的《离骚》中写: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在《国殇》中写: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表达出了他即使不被当时的社会理解,不被统治者理解,他也不会改变自己高洁的品格和操守,所以屈原两次被统治者放逐,但是其实从这可以看出,屈原从来没有放弃过楚怀王,放弃过楚国。不然在他被两次流配时,应该早就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了。但是他没有,他选择等待,他仍然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楚怀王能够看见自己。但是世事难料,他没想到自己等来的是楚王朝灭亡这一噩运。他不能接受,他埋怨过楚怀王、在感叹过自己的命运后,彻底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最后决定投入了那汨罗江。

      屈原能够在芸芸众生中坚守自己,不与人同流,这是很难得的。就像屈原在《离骚》中描写的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且他能够在自己国家灭亡时与国同亡,这是十分让人敬佩的,正因为屈原的高洁让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楚辞》。

你可能感兴趣的:(屈原和《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