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一旦看完就扔掉吧,然后就出行——但愿它引发你出行的渴望,无论离开什么地方,离开你的城市、你的家庭、你的居室,乃至你的思想。千万别携带我这本书。
但愿这本书教你关注你自身超过这本书,进而关注一切事物超过你本身。
在20世纪法国作家中,纪德是最活跃,最独特,最复杂,最多变,最难以捉摸,最具争议,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的一位。
因为他喜欢在作品中营造一种漂泊不定,无拘无束的状态;更因为他所有作品的创作理念迥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而他正是要通过这些来表达对世俗观念、伦理道德的一种挑战,或反叛。
可以说,纪德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就是一座迷宫,它迷惑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三十余年。而他的作品却是那个时代青少年最喜爱的,它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青少年在纪德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寻求文字趣味以外的东西,是纪德直接感受事物、直接感受生活的那种状态。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人间食粮》中有所感触。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全面把握各种各样的生活真实,体验各种各样的生存状态,自由享用人间的所有食粮。
如此,我们也就不难想象他何以被青少年们所推崇。他歌颂欲望和本能,进而讴歌清心寡欲;他追求最完美的自我实现,以达到最高要求、不可限量的幸福。
本文开篇那段话是纪德在《人间食粮》序言和结尾处反复重复的一段话,且让我们去书中体悟一二。
1、歌颂欲望和本能:欲望有益,满足欲望同样有益
人生在世,与其平平安安,不如大悲大恸。我不要休息,但求逝者的长眠,唯恐我在世之时,未能满足的欲望、未能耗散的精力,故世后又去折磨我。我希望在人世间,内心的期望能够尽情表达,真正的心满意足了,然后才完全绝望地死去。
欲望,在很多时候代表着一种反面的东西。尽管七情六欲是为人之常情,且世人皆不能避免,但清心寡欲之士仍然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推崇。
而自古以来清心寡欲者以文人雅士居多。他们看不惯那些为钱财、名利,乃至美色所迷惑过甚之人,对与此相关的事更是不屑于顾。
因为欲望过强、过多容易形成负累,从而迷失自己。而所有被称作欲望的东西总被人看作为无可无不可的身外之物;拥有我幸,反之,也没啥所谓。然而,当我们打开纪德的书,却看到一个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
他说,欲望有益,满足欲望同样有益,因为欲望从而倍增。古有渴求之物一向是虚幻的,而每种渴求给我的充实,胜过那种虚幻的占有。
他享受欲望满足的快乐,更强调欲望感带来的充实。而值得称道的,是纪德对传统道德的无视、对人之本能的追求;而无所谓受人非议与诟病。因为,他如此说——
凡是七情六欲和道德败坏的事,但愿我都体验过,至少大力提倡过;欲望如无效果,又算什么欲望呢?
然而,他又说——
我们对事物的欲望,主要不是想占有,而是施爱。我向每件事物大胆地伸出手,自认为有权得到我所渴望的对象。但愿万物在我面前五彩缤纷,但愿所有美物都修饰装点我的爱心。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在同一本书中,我们也能体会地到纪德对全欲的追求及诠释。而纪德的全欲,正是意味着不专、不忠、不定。不专于一种欲望,不忠于一种生存状态,不定于一种自我形象。
而对于这本《人间食粮》纪德自己解释说,有些人只看到,或者只愿意看到,这本书旨在歌颂欲望和本能。我认为这未免是一种短见。我重新翻阅这本书,从中看到更多的,却是对清心寡欲的讴歌。这正是我离开一切而唯独铭记的一点,也正是我至今还坚守的一点。
如此,我们也就从纪德身上看到了对“欲望”的全新、全面的定义;追求欲望和本能,且,只单纯地、心无旁骛地去追求它们,而忽略掉其他所有的庞杂与累赘,便可与“清心寡欲”同日而语了。
2、追求快乐与幸福:我到处流浪,哪儿也不停留
快意!这个词,我愿意不断地重复,把它当作“生趣”的同义词,甚至干脆称作“生活”。
纪德对生活、或者说对快乐的追求,最直接的体现就在流浪上。
他说,我憎恶家园、家庭,憎恶人寻求安歇的所有地方,也憎恶持久的感情、爱的忠贞,以及对各种观念的迷恋——一切损坏正义的东西。我常说:我们应当全身心准备好,随时接受新事物。
这个观点自然是最具争议且最易遭人攻击的。相信大多人,包括我,都不赞成这一点。因为他试图去挑战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和道德,且把这当成正义的反面;的确有些说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