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书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讲故事的人太多,我讲点实在的吧。

1、经常看书的人谈资更多

这点很明显,因为书读多了,知道的事自然也变多了。比如我之前对台湾很不了解,后来读了一本台湾的70后写的书,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了台湾不少有意思的事。

我记得书里有一处写到97年竞选台北市长时,陈水扁为了筹集选举经费,搞了一次义卖,义卖的东西是一顶墨绿色的毛线帽。结果这顶原谅色帽子竟然成为了当年的流行单品,被全台湾的年轻人哄抢了……

2、经常看书的人更了解现象背后的道理和原理

有些看似很普通的事,背后其实是有经济学、心理学等原理在的。读过相关书籍的人,就会因为知道这些原理,而看到事情的本质。

比如说KFC把一个汉堡定价16块,包含这个汉堡在内的套餐定价为20块,这时你就不大可能会去选择汉堡,而是会选择套餐。你会觉得没错啊,因为套餐便宜啊,所以我当然选套餐。其实这背后就有一个叫“锚点效应”的原理在。

汉堡的16块定价就是锚点,你一看到它,就把它作为参照点了,而以它作为参照点,套餐20块当然很便宜。也就是说,人家给汉堡定价16块,就是为了让你买套餐的。

你要是找中介买房子,假如你看好一套房,中介八成会主动给你找同小区的其他几套房,并且会先带你去看那些在你看来不咋地的房子。为什么这么做呢?就是为了让一个性价比较差的房子作为锚点,这样你再去看自己想买的房子,一定觉得自己的眼光和选择特别好。一高兴,这笔交易就成了。

这种原理还有很多,比如推销下我的一个4千赞答案: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3、经常看书的人更敏感,也更富有同理心

经常看书,尤其经常看文学书的人,心思会比较细腻,对身边发生的事会比较敏感。他们更容易去为别人着想,这是因为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见识到了太多的灵魂。

不管是葛朗台这样的吝啬鬼,还是堂吉诃德这种别人眼中的疯子,读书多的人都见识过,他们看过大师笔下的故事与人物,因此对人性的理解更深刻,在生活中也就更富有同理心。

4、经常看书的人能够包容不同声音

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延伸,读书越多,人其实是越宽容的,而读书少的人,在观念上则容易表现为保守与专制。

比如我们读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我们自身的观点不一样,读书多的人会去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他的观点对不对,有没有可以吸收的地方。

而基本不读书的人,很难去接受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

知乎的评论中不是经常出现“三观正”这种评价嘛,可是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是站在客观角度来评价其他人的三观的,他们通常有一个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和我的三观一样,你就叫三观正,和我不一样的,就叫三观不正。

读书越多的人,越清楚自己的贫瘠,而基本不读书的人,反而容易认为自己的灵魂是丰盛的。

5、经常看书的人重逻辑,不容易被情绪带偏

现在的热点事件太多了,应接不暇的,吃瓜群众很容易被情绪给带偏。

以最近的郭敬明事件为例,当李枫的那篇文章出来后,网民几乎一边倒地站边李枫,讨伐郭敬明。

有人说,这件事只可能是真的,因为如果是假的,那么李枫一定会身败名裂。

这个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赌上了自己的前途和声誉去证明一件事,那么一定可以说明这件事是真实发生的。

可是,这个逻辑真的百分百正确吗?不一定,因为人类不是一个百分百理性的动物。

事实上,即便这件事有99%的可能性是真的,但是目前来看,这也只是一面之词。我本人也不喜欢郭敬明,但我只看证据,不看情绪。

李枫想扳倒郭敬明,还是抓紧拿出点证据来吧。

6、经常看书的人好奇心与求知欲更强

一个人经常看书,除了专业或职业上的原因,就是因为爱看书。为什么爱看书?因为书中的世界实在是太精彩,太缤纷了。

爱看书的人,不管多大,都还抱有孩童时期那种旺盛的好奇心,我们对世界有很多不了解,所以我们想去知道。

我原先是只看文学和哲学的,后来又去读了天文学方面的书,因为我对宇宙太感兴趣了。再后来我又去读心理学,读经济学,读历史,越读越发现自己太浅薄了。

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面临的问题却是无限的,我并非要去解决这些问题,我只是想知道一些事的真相是什么。当你从书中了解了一件不曾了解的事,懂得了一个不曾懂得的道理时,那种喜悦感是难以言表的。

7、经常看书的人会更客观地去思考一件事

说实话,一个人想要做到客观是很难的,我们都是主观而自私的,但是读书多的人会刻意让自己抽身出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在带有强烈情绪,或与自身利益过分相关的时候,人就戴上了有色眼镜。读书越多,你就越有勇气,也越有自觉去摘掉这副眼镜,因为你知道它正在蒙蔽你的双眼。

我自己是一个每天都读书,每个月都买书的人。

最后说一句:一个没有输入的人,未来是很难持续输出的。

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常看书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