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10日(2)~11日(1):江苏无锡·太湖鼋头渚
列车飞驰数小时,窗外一片江南水乡之秀丽风景。京杭大运河自镇江过后,便与铁道线并行。
镇江,古称京口、润州、南徐,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镇江是南京城市圈成员城市,西衔南京、南靠常州、北邻扬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中枢。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这时,我们任意想象着无锡,然不过电影《二泉印月》而已,但那“阿炳曲”早把我们带进二泉胜地,自然无锡因有二泉便更加诱人。另外,一位同在成都针织二厂工作的,互喝滴血之酒盟誓的朋友(就是来送行的那位),他的家乡就在无锡市无锡县,这也自然增加了几分亲切感。
晚饭前,我们到了无锡。首先第一件事,就是买去苏州的车票;第二件事,便是找旅馆——这几乎成了我们旅行中的惯例了。找旅馆很不易,拖着沉重的双腿,也不过找到一家澡堂子加铺的旅社。管他呢,只要有住处,能够好好睡上一觉,就谢天谢地了。然而倒底也是有些可怜,妻睡在临时放在木箱上的铺位,表姐睡在挤满床铺的房间的双层铺位上,而我跟表姐一样的待遇,在另一个房间双层上铺。那都是怎样的条件啊,双层铺位放在一间大房子的中间,周围还有好些个双层铺位,那也得睡啊。不过,由于前几天连续被雨淋,身体还是受不了了,开始咳嗽,不断吐痰,也没睡好。
天亮了,很快就能前往太湖,我们的精神也一下子就好了。
游览第一站,是太湖鼋头渚。乘车穿过市区,小城古朴洁净,运河交错,出城则见乡村水网密布,景色清新。这座古城,原有座锡山,产锡。传说秦灭楚后,秦将王剪带兵路过锡山,见锡山之锡已经采空,遂称此地为“无锡”。所以有“无锡锡山山无锡”的说法。
东汉时,名士梁鸿曾改名换姓,带妻孟光隐居于此,为富人皋伯通舂米,夫妻相敬如宾,皋伯通知其身份后以礼相待。后人把梁鸿隐居处的一条河,称为梁溪河。故无锡别称“梁溪”。如何梁鸿有此名气?皆因他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放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这就是“举案齐眉”的典故。
好了,鼋头渚到了。此时才早上8点,由此可知我们起得多早,又有多激动。
鼋头渚距离无锡城南18公里处,是横卧无锡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水,由宝界山、鹿顶山、南犊山及其附近的中犊山和三山岛等组成,形状好似浮鼋翘首。鼋头渚面积达539公顷。徐霞客(1587~1641,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鼋头渚即为其首次游历之地,而他一生也曾多次游览太湖。明代以前,鼋头渚茂林修竹、悬崖峭壁、摩崖石刻,同太湖水辉映成趣,被认为是无锡境内的“桃花源”。近代私家花园和别墅盛行,建于1918年的鼋头渚公园,曾是蒋某人的私家园林,堪称“无锡第一胜景”。
我们乘兴经“太湖佳绝处”那小巧清丽的牌坊,步入鼋头游览区。牌坊原为“横云山庄”门楼,建于1931年,结构古典,斗拱连接,琉璃覆顶,飞檐翘角。匾额为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迹(出自《蠡园唱答》:“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有意思的是,拱门正反刻有“利涉”“问津”四字,意味着到此必乘船,前往寻访胜迹必得打探。
走在呈拱形一如颐和园玉带桥之长春桥上(注:确为仿照玉带桥所建,侧观则见桥洞映日成浑圆形),绿地亭榭波摇倒影相映成趣。涵万轩(轩内悬挂“湖山罨画”一额,系乾隆手笔)、降雪轩水榭如双胞一对倚水而立,整座园子林木假山稀疏点缀,更有盆景容大千江山于针尖之奇观。而衔接长春桥的长堤,种满树木,如春光乍现,樱花便如花龙,分外妖娆(注: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里有一个日本上野公园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据载,樱花是从日本引进的野生大山樱名品——“染井吉野”(注:距今已有60余年历史)。移步于“长春花漪”临湖曲桥和园中小径,一切让人不胜惊喜,一步三停。
鼋头渚一处绝妙胜境忽然惊得我们站住:眺望处,浩浩太湖晨辉初照,渺渺天际一片雾霭;近瞻处,一爿水湾,在怪石嶙峋间荡漾,发出“嘡嘡”之声。我们跨上岸边怪石,见水湾对岸林木森森、岩石参差,且斜倾入湖,其怪诞之影像不可言说。其时,我们已经见到了鼋头,对岸即是鼋头之顶,在“横云石壁”上刻着“包孕吴越”。据记载,光绪辛卯年(1891)正月初八,清末无锡县令廖纶同友人乘船至此,觉其气势雄伟,即欣然挥笔,题书“包孕吴越”和“横云”,镌于石壁上。
嗨,吴越——让我抚铭文巨石,听太湖涛声,把两千多年前的太湖酣战历历呈现,那“卧薪尝胆”的故事,又栩栩如生在胸中激荡……
当然,站在岸边观太湖是不过瘾的;于是,我们奋力登上鼋头渚最高处——光明亭。亭子建在号称“巨鼋之脊”的南犊山顶端,重檐八角,黄顶朱柱,如金珠嵌于翠峦深处。1953年,此亭曾建而又停止,时值刘伯承登临并幽默地起名为“无上光明”,嘱咐把亭建好。公园于1957年建成亭子并函请刘伯承题字“光明亭”,题字署明日期为7月1日,表达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次年,郭沫若在此留下墨宝《咏鼋头渚》:“信步上鼋头,龟丘水面浮,四围腾黛浪,万顷泛金沤;范蠡祠犹在,女夷风正遒,光明无上处,帆影与归舟。”
本来,“巨鼋之脊”上林木茂密,鸟语花香,且石级小径仅我们三人,幽静之极,好不爽快。然而,上得“光明亭”处,林荫密布,不见太湖,好不遗憾。这似乎是一种哲学境界了,事物总是对立而统一,好与不好皆非绝对。
下山途中,又从戊辰亭上坡,峭壁下有山路可通,路旁有泉名“一勺”,取“有源之水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而命名。忽闻得阵阵钟声,于是寻声而去。钟声处为广福寺,原庙虽小,却建于萧梁,菩萨金像供奉得极好,敬香火者不乏其人。萧梁(即南朝梁502~557)时,就有的“广福庵”,为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中之一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再往上行,是七十二峰山馆,其所谓乃人造怪石群也,虽无雄伟之感,却有怪异之态,也颇让人惊喜。
到此回转,途经劲松楼。此楼小巧玲珑,玉立山路边,当我们进入其内,才真叫人欢喜不已。原来,在小楼的窗欞边,可以尽情览尽太湖风光哩!十月秋高,阳光明媚,湖面波光粼粼,风帆点点如银,且三山如神龟静伏,山光水色,极其壮丽,足令我们也深感人生亦(应该)壮丽无比。而心绪正暗中化为大鼋,傲游在万顷波浪的太湖深处……
顺着小路至鼋头。这里礁石密布,突兀一灯塔昂首而立。唔,坐在礁石上,听太湖拍岸涛声,赏不尽湖光山色,微风吹拂,阳光暖人,那味儿真是浸透了自由奔放的气息啊。尽管,我们未能如普希金那样面对大海,但他那“自由的元素”,仍从这无垠的太湖频频撞击着我们的心怀。
作诗一首《鼋头渚》:
丽日小憩鼋头渚,
轻轻叩问秋太湖。
三山龟卧风帆举,
我欲呼之大鼋渡。
在鼋头渚上, 我们玩得非常开心,而鼋头比喻又别具情趣,且天气明朗,更宜于游玩。不过出门旅行,因时间紧,往往并不尽兴,且连轴转也挺累人。这不,从鼋头渚出来,我们即刻去了蠡园。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11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