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的义务补课,我们继续阅读之旅。
在阅读之前,我问了一下自愿来参加补课的4位女生——她们也是此次补课的全部学生,她们最近在阅读什么,有无主动阅读的习惯。
王秀丽说她最近在读一本青春励志书,董荟说她读些网络文章,李杨子也是手机阅读比较随意,李紫苹则说在读上次我讲座时她得到的赠书《人生》。
对于这种情况,我也是见惯不怪了。了解之后,因为原定的阅读课程暂时没有手头材料,而正好大家都带着手机,还都有电有流量,于是就地取材,我发了一些我看过的文章到我们的微信群里,一起用手机来做临时阅读。
大概用一小时左右,让她们阅读了特级教师张丽钧老师发表在公众号上的十二篇文章,以及一篇作者紫侠狼今天发布的文章《90后酷说老子(33)Ⅰ人的幸福感并不取决于自己拥有什么,而是取决于他周围的人拥有什么》。还有一篇杂志文章《值不值得谭嗣同》。这后两篇是为了讲评前一周布置的评价屈原的周记而准备的。
(一)执子与通子
不少同学的周记在评价屈原时不能结合史实和他的作品,以致片面肤浅地认为他很蠢很固执。
李杨子读完这两篇后结合她读到的关于韩信投明主的故事,说想起了我讲过的执子与通子的问题。
董荟,也很诚实又羞涩地笑说,她之前也认为屈原很蠢。
我说其实你们这个年纪,认为他们这样为了信仰而抛弃生命的行为很难理解,是正常的。因为你们生活的的社会环境,以及你们的阅历,决定了你们的价值观。其实屈原笔下的渔父就是个通子,而且还是屈原的另一种心理投射,他投江自尽是经过了透彻的思考的,不是一种简单的意气用事。虽然结果在你们看来是一样的。我也不求你们现在就能完全理解。
毕竟我高中那会儿也还没能理解到现在这种程度。认识的发展总是从不太正确、浅薄逐渐提升发展到正确和深刻的。这过程需要阅读,需要阅历。即便现在我的认识比你们深刻些,但可能也还是入不了专家的法眼。
(二)真正的问题来了
后面讨论时,李杨子同学提到她额外读到张老师的一篇转载文章《“这节课我丢脸丢到海外去了”》,讲到该文小结的第三点,就是中国很多的家长常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问有没有考百分,而犹太人家长则会问今天有没有向老师提出好问题。
她由此想到我以前讲过的犹太人对读书的热爱,犹太人的智慧和富有,犹太人孩子出生后要舔点在书本上的蜜之类的话。她感慨自己小时候读书都没有氛围没有紧张感,直到高二会考时才有了竞争之心,现在后悔之前浪费了很多时间。秀丽也表示赞同,说如果不是她妈妈和姐姐一直说教她,她也没有那么强烈地想读书。
这个话题也引发了董荟的共鸣,她说她会考考得不好,也是到高三才开窍要发愤学习,所以她也想到她最近看到的一段话,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语)。但她感觉身边至少半数同学都是被外力压着去学的,而没有发自内心的觉得这知识好,知识有用,好像都是为了高考而学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读了十几年书后竟然才知道为什么要主动读书?甚至有很多还是不会主动读书?
我说,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很早就有了“教育应该是唤醒激励鼓舞人心”的共识,却在现实中,把教育整得让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和懒学的情绪呢?
尤其是我国,很多人一直到高中甚至大学,都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深思熟虑过的理想,而是为了短期或临时的他人设定的目标,比如考试,而去学习?
当然,你们现在说自己觉醒开窍了,我觉得应该庆幸。你们有的后悔或者父母责备你们没有早点觉醒,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觉醒时机是不一样的,就像花有不同的花期一样。你们还年轻,这时觉醒还来得及。
甚至那些还没觉醒的同学,只要以后觉醒了,都还来得及。
顺势跟他们分享了最近看过的一首小诗《纽约比加利福尼亚早三个小时》。并由此想起了我要许升辉抄的那首《醒来》。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多一些人早点理解学习的意义,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就能开窍,不是更有益于自己的人生,也更有益于社会吗?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言过其实了,那么你不妨去了解下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和农村里,中小学生的思想现状。大中城市教育的发达使得这种情况少很多。
但为什么在小城镇和农村,如此多学生会如此晚开窍呢?我们的农村与城镇义务教育中,落后的灌输式、应试型教学方式方法,有没有问题?
幸而现在大家开始重视“核心素养”的问题,变换了“知识本位”的教育方式,开始重视“人本位”起来。不然又有多少学生,将把青春埋没在一堆没有意义,或者意义甚少的应试知识上?
其实我们的学生,很多也不是不愿主动读书,只是不愿读应试需要的书罢了。
只要书面考试还在,只要还有标准答案,只要考试的问题还是那么呆板,那么就不要太期待学生会爱上读书了吧?他们连应付考试以及无聊的作业的时间都不够,哪里还有时间去读那些活泼生动的书?那些充满自由意志的文章?
作为几乎无法不受功利侵染的社会中的学生,有几个能有魄力去不管成绩,只管自主阅读呢?话说回来,能自觉自主阅读的,恐怕也是颇有自由意志的孩子,恐怕也是不太受家长和一般老师喜欢的叛逆型学生吧?
还跟他们啰嗦了很多,总之就是让他们多读多思多观察,处处留心,皆语文。
用一颗善感之心,去阅读积累,去观察思考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与做结合,才算真正走上了学语文的正道,才会不愁语文素养的提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求”学习之本“轻”成绩之末,也许才能真正治本,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语文教学现状之痛,也许才是解决“董荟李杨子之问”的根本之道。但这个探索过程,可能又是漫长而曲折的,是这个社会急功近利的人们难以接受的。
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