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乡下人”的逆袭——读《乡下人的悲歌有感》

读完万斯《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感到非常熟悉,因为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太多自己的,以及周围人的影子;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鼓舞和启示,想写下一些东西,分享的同时,也是一个总结。

乡下人的悲歌

这本书的前面几大章节都是在铺垫自己的祖辈,父辈的背景以及自己童年的生活,告诉我们在美国肯塔基州的穷人们是怎样一种状态,以及他们的家庭,父母,孩子,以及周围邻居,亲戚和朋友是怎样的。这本书中所描写的穷人们的生活,让我发现,原来全世界的穷人们是那么相似:鲁莽粗暴,爱讲脏话,随地吐痰,讲义气,有着虔诚的信仰,会为了自己的家族、家人以及尊严跟他人拼命!同时,大多生活穷困潦倒,家庭破碎,伴随着争吵、家暴、酗酒,孩子们得不到好的教育,家长们放任孩子不管,孩子们的成长,也伴随着暴力,赌博,毒品,私生子或堕胎等诸多问题。这些穷人们的祖辈移民来到美国,追寻着“美国梦”,而美国也没有让他们失望,给了他们机会:随着美国的工业化,那些移民有了工作,成为蓝领工人,从而跃升为美国中产阶级。但是,他们骨子里仍然是个“乡下人”,没有文化,也不注重子女教育。

随着美国的繁荣,资本的逐利,美国的工业实体不断往中国和东南亚转移,美国国内就业岗位少了,这些移民的后代,很多都找不到工作,从而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恶性循环。那些没有工作的穷人们,靠领着救济金度日,而那些底层有工作的美国穷人,却发现自己努力工作,居然过得还不如那些领救济金的人快活!这样下去谁还愿意工作呢?由此,在穷人圈子里,形成一种不努力,但是喜欢抱怨甩锅的文化——即使自己再失败,也总是可以把责任甩给骗子政客,甩给中国,甩给高福利却无能的政府。这样,我也就不难理解为啥美国底层人民那么恨中国了。

本书的作者万斯,也是这美国千千万万穷人中的一个,按照统计学的概率推演,他也应该过着穷困潦倒,吸毒酗酒,有着四个私生子,结过好几次婚,入过好几次监狱的生活。然而,我们的万斯,却因为身边人的指引和自己的努力,再加上那不可多得的运气,实现了逆袭!多少次他都将坠入深渊,而总是那么巧啊,总有人把他从深渊的边缘拉回来!

比如,万斯的外婆,一直告诫他不要放弃学习,要对自己有信心,一定可以做到!在万斯小的时候,万斯的妈妈给他办了一张图书馆借阅卡,让他自己去图书馆找书看,虽然自己的外婆和妈妈,以及家人们,都是学历很低,没什么文化的人。万斯的家庭生活很糟糕,妈妈总是给小万斯换不同的爸爸,万斯也有很多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对于爸爸和兄弟姐妹这几个词,一直给他带来不少的困扰,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定义爸爸或者兄弟姐妹。而家庭的争吵、家暴让他跟他姐姐的童年非常不愉快,一直处于一种“战斗或逃跑”的神经紧绷状态。而后来母亲染上毒瘾更是雪上加霜,自己也差点跟一群狐朋狗友吸食大麻,好在外婆及时发现并制止了他,并警告,如果他继续跟那帮狐朋狗友交往,外婆会开车一个个把他们都撞死!最终,小万斯没能跟那帮孩子混到一块儿。

万斯上高中时,妈妈执意让万斯跟她去住一块儿,最终在母亲的诚恳道歉和恳求下,他同意了。可每天父母还是不停争吵、打架不断,自己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有被退学的风险。后来还是外婆出手了,收留了万斯,让他有了一个安稳的环境,不用每天再去面对那个糟糕的家。万斯总结道:“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跟穷富、教育资源好坏关系不大,但跟家庭环境是否稳定关系很大!”是啊,家里每天鸡飞狗跳,烦心事那么多,应付家里那堆破事儿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哪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呢?

小万斯考上了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在填申请表的时候,他犹豫了,因为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毅力去完成大学学业,他对自己的管理也很差,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财务,也不知道自己去大学要去干什么,总之,对于上大学,他对自己充满了恐惧和不自信。最后,他的一个亲戚推荐他去参军,去成为海军陆战队员。万斯思考了许久,终于决定采纳自己亲戚的意见。而这个选择,将改变他的一生!

海军陆战队的训练是艰苦和枯燥的,但是万斯的潜能被挖掘了,原来自己真能跑3英里,原来自己能爬上那么高的墙,原来自己可以领导一个团队……

在读到万斯进入海军陆战队的这一章节,我感到非常热血,因为我看到了全力以赴的生活方式,虽然每天精疲力竭,但每天都在挖掘潜能!万斯发现自己原来那么自卑,是那样低估了自己!在海军陆战队训练的这几个月,他真的脱胎换骨了。书中提到在一次海军的自助餐晚会上,他径直走向一块蛋糕,结果被自己的军官看到了,军官一把打掉了他拿着的蛋糕,骂道“死胖子,还嫌自己不够胖吗?”如果是以前的他,会为了尊严以及乡下人的荣耀,会对这样的侮辱拳脚相向,但是这一次,他自己也觉得很惊讶,他没有生气,反而去把洒在地上的蛋糕清理干净。因为,他已经在学会怎么控制住欲望和情绪了。他也变得更加自信了,觉得以后在生活中的任何困难,他都能克服了!那一刻,我也觉得万斯成熟强大了很多。

万斯后来被派去伊拉克执行任务,一次任务是给当地孩子们送一些物资,当他把一块两美分的橡皮送到小朋友手里的时候,小朋友那种高兴、满足的眼神以及灿烂的笑容深深触动了万斯!他心里想,这个小朋友的家乡在打仗,有可能已经失去了亲人,吃不饱穿不暖,已经够困苦了,但是在得到那块橡皮之后,却能够那么满足和开心!相比之下,自己所经受的那些所谓的苦难,和他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为什么自己在得到那么多了之后还是有那么多的恨和抱怨?自己可是生长在一个伟大的国家,可以享受到这里孩子不可能享受到的和平以及现代化。所以,在那一刻,万斯觉得应该要向那个伊拉克小朋友学习,不再去抱怨,而要以感恩富足之心面对自己的生活。

没有绝对的幸福,也没有绝对的苦难。

其实,我也在伊拉克工作,倒班路途,见到过孩子们上学去,在路边田野玩耍,男孩子们打着赤脚踢一个很破的皮球,但是他们脸上洋溢这纯真的笑容。在这个战乱频发的国家,物质匮乏,那些吃过太多苦的人们,真的是一点点甜就能让他们开心好久!所以,还抱怨什么呢?我也是成长在一个伟大的国家,那里有非常宝贵的和平繁荣啊。

万斯在伊拉克执行完任务后就回来读大学了,他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打了三份工。由此可见,美国大学学费之高昂!最艰难的时刻,他挺过来,还提前毕业了,最后他选择了去耶鲁大学学习法学。在耶鲁,他发现自己是个异类,因为他身边95%以上的学生,都是中产、中产以上富人阶级的孩子,即便有穷人,不论是黑人、白人、穆斯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家庭完整和睦!只有万斯,是那么特殊的存在!为了融入他们,万斯也做了很多事情去证明自己。在做这些能够证明自己的事情的过程中,他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社会资产!“社会资产不仅是限于某人帮你联系一个朋友或者把你的简历交给以前的老板,社会资产也体现在,而且主要体现在,我们从朋友、同事和导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我很自然就想到了我的老师,朋友和同事,确实,他们对我影响很大,我也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这才是社会资产的最重要的意义。

万斯在耶鲁,也遇到了自己的妻子乌沙。跟乌沙相恋,万斯发现自己不会处理感情,总是把感情弄得一团糟,因为自己总是在重复自己母亲的那一套——争吵、指责、畏缩、逃避,很多时候都想要放弃这段恋情,但乌沙一直不离不弃。在乌沙的鼓励和引导下,万斯开始学习心理学,看到了自己童年经受的创伤所造成的应激反应,也就是在潜意识中自己一直处于“战斗或逃离”的状态,没有安全感。好在,万斯在乌沙的帮助下战胜了自己的心魔,并和她结婚了。通过参加乌沙的家庭聚会,他才发现,原来富人阶级的家庭是如此和睦,父母是如此相爱和忠诚,没有吵架,没有背叛,没有打骂指责,没有家庭暴力,甚至对那些困难的亲戚表示同情,而且会定期去探望、鼓励和帮助他们,亲戚之间,也没有互相猜忌,说对方坏话,邻居之间,也都非常礼貌谦恭。这深深震撼了万斯。而且,他想起自己家庭的圣诞节,妈妈都会借债买那些昂贵的圣诞节礼物,生怕被人瞧不起,但越是这样,家里面的债务就越重,直至破产!而乌沙的圣诞节礼物就非常朴实,经常是一些书籍。

通篇读完这本《乡下人的悲歌》还是挺热血的,这里面讲述了一个美国孩子从底层爬到精英阶层的故事,这个过程,真的是跌宕起伏,他有过迷失,苦苦挣扎,找不到归属感,童年不幸的经历,也让他有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好在他足够努力,也足够幸运!他的外婆是一个信仰基督教和美国梦的人,哪怕生活再穷困潦倒,他的外婆都不会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因为美国梦是支撑她的一大动力,这也深深感染了万斯,不能放弃自己,更不能堕落!

我突然想起在我的读书时代,涌现好多“读书无用论”的言论,有一些同学听进去了,开始吊儿郎当,真的觉得读书没啥用,也用这个来麻痹自己,为自己学习上的懒惰找了一个看上去很有说服力的借口。而我则比较幸运,没怎么听进去,加上家里人不允许我读书成绩差,就这样,我在读书这条路上,熬了下来。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样的论调越来越深入人心,因为中国的阶级在不断固化,也会慢慢变成美国阶级分明的社会模式。还记得那个考上清华说感谢“贫穷”的女生,说贫穷给予她多少优秀的品质等等。我对于学霸,向来很是钦佩的,特别是寒门学霸!不过,对于那个小女生的言论,我虽不认同,但也理解。毕竟只是一个小姑娘,读书好,却没啥阅历。其实,她应该感谢的,从来不是贫穷,而是家人、老师、同学以及帮助她的人,应该要感谢高考,更要感谢那个努力的自己啊!这个小姑娘,如果能出一本自己的传记,那也会跟万斯类似吧,有支持帮助自己的家人、努力的自己、强大的国家、公平的选拔机制和好运气,这就凑成了一个人能够逆袭的条件。

贫穷,从来都不是要去感谢的,而是要去战胜它!就如万斯,就如那个清华小女生,就如你我。

我们也有一个中国梦!伴随这国家的强大,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哪怕现在是面临一些苦难和困境,但是一定能够克服!因为,中国梦是能够实现的,所以,一定不能放弃,坚持下去,定能看到最美的太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美国“乡下人”的逆袭——读《乡下人的悲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