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读书笔记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498小时,第1443日

阅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第二节 时间

空间和时间作为一切(外部和内部)经验的必然条件,只不过是我们一切直观的主观条件,因而在与这些条件的关系中一切对象只不过是现象,而不是以这种方式独立地给予出来的物,因此关于这些现象,在涉及它们的形式时也可以先天地说出许多东西,但关于可能作为这些现象的基础的自在之物本身,则丝毫不能说出什么来。

空间和时间所形成的先天感性知识如几何学知识的确定性、无可置疑性和客观实在性,只能是一种经验性的实在性,而不是脱离直观经验的先验的实在性。

康德在这里提出一个新的视角,就是要证明感性知识的先验的观念性理论,可以把一切知识归结为“关系”( Verhaltnisse )。这个视角其实也可以推广到对一切知识的理解上,它与康德所说的一切知识都是判断有有关,因为判断就是关系,它将主词和谓词用一个“联系词”联结起来,这在后面有更具体的论证。而在这里,由于所谈的是直观的感性知识,所以他把这种关系限于位置关系、位置变化的关系和变化的法则的关系。

把知识归结为关系的目的在这里就是要把自在之物排除出去,因为自在之物就意味着与我们的认识没有关系。后来受康德影响的(马克思)闵斯特堡( HugoMunsterberg , 1863-1916 )就是从这一点切入而提出自己的美学主张的,即所谓“孤立说”。在康德看来,这种孤立的关系仍然是一种关系,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客体和客体的关系最终也要归结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所以认识和审美的区别并不在于有没有关系,而在于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

知识的领域就是表现为关系的领域,自在之物就是没有表现出与我们的关系的领域。

我们所认识的只是关系,而我们通过关系并不能认识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本身当然也对我们“起作用”,如刺激我们的感官而使它产生出感官表象,但我们只能认识这种“作用”的后果,而不能认识那个“起作用的东西”,即那个在起作用时“当下所是的东西”。

我们不可能直接看到纯粹的时间,而只能看到时间中的东西,我们只有在看到时间中的东西时才看到时间。因为时间只不过是一种接受感性材料的直观形式,离开它所接受到的东西它本身就什么都不是。

作为内感官的时间实际上体现了感性直观中的主体性活动,它把自己内心的表象置入自己内心,也就达到了一种感性直观中的自我意识,即经验性的自我间谍,或者也可以说是“自我感”。

内部现象相对于外部现象应当说更带有主动性,但康德在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它和外部现象一样也是被动接受的现象,而不是真正的能动性,因为我的内心作为自在之物如何刺激我自己,这是我所不知道的,也是我不能控制的。真正的能动性他要留给先验的自我意识即知性,而不是感性。

这种经验自我的直观是受到直观本身的先天形式所限制的,这种先天形式就是“预先植根于内心中的”时间,它规定着经验自我的杂多表象的聚合方式,不让它越出时间的经验范围而涉及自在之我的领域。

物体并不是“似乎”存在于我之外,而是只有在我之外它才有可能存在,这是由空间决定了的;同样,我的灵魂也不是“似乎”在我的自我中延续,而是只可能存在于自我表象的延续中,这是以时间形式为条件的。

空间和时间作为主体的表象,如上所述,正是它们的在现象中的对象与之不可分的东西,并且是使这些对象得以可能的东西,所以它们被赋予感官对象本身是“正当的”。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充满信心地把空间和时间无一例外地赋予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象,一切感官对象,把它们看作感官对象“本身”的普遍必然的谓词,看作它们客观的存在方式或固有形式,在这一点上我们不会弄错,不会陷入幻相。

唯理论派强调跳过人的感性而认识自在之物,在康德看来是由于他们设想人具有一种不需要感性的直观能力,即“智性直观”的能力,这种能力通过智性思维就能够直观到对象。康德认为我们人类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贸然否认任何其他存在者也具有这种能力,因为对这种事我们同样没有任何根据去加以否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年2月5日读书笔记)